昔作瀛洲赏,今逢汶水春。
可怜无并色,来对始衰人。
温树遥知汉,仙桃尚记秦。
临樽如旧识,争忍判芳辰。

【解析】

“郡圃”即州府的花园,“海棠”是作者自比。

昔作瀛洲赏,今逢汶水春。

“瀛洲”是神话传说中仙人居住的地方。《瀛洲记》记载,瀛洲有蓬莱山、方丈山、瀛山三座仙山,各有奇花异草。这里以“瀛洲”喻指京城。“汶水春”点明时令。汶水是山东一条河流,这里代指京城。诗人怀念京城的景色。

可怜无并色,来对始衰人。

“无并”是指没有牡丹那样艳丽的颜色。“始衰人”是诗人自况。杜甫有《客至》诗:“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诗人在京城多年,却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如今看到这盛开的海棠,不禁想到自己像这凋零的花朵一样年华不再,于是发出感怀之言。

温树遥知汉,仙桃尚记秦。

“温树”是暖树的意思,这里指春天。“温树遥知汉”,意指春天已到,而诗人还远在京城,不知春天的到来。“仙桃尚记秦”,意指诗人想起了秦朝的桃花源故事,但如今桃花源早已不复存在了,因此诗人感慨不已。“温树”与“仙桃”、“秦”都是关键词,都应加注释。

临樽如旧识,争忍判芳辰。

“樽”指酒杯。“旧识”是指老朋友,指诗人的友人。“芳辰”是美好的时光。这句的意思是说,面对这些美景,诗人怎能不想起那些老友呢?所以不忍分别,要留连在这美好的时刻。赏析:这首七绝写于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当时王巩任开封知府。他在开封的郡圃内看见海棠初开,触景生情,遂写下这首诗。全诗四句皆写眼前之景,首二句写景,后二句抒情。首句“昔作瀛洲赏,今逢汶水春”写景起笔突兀,“瀛洲”是仙人所居之地,“汶水”即汶水河,发源于泰山南麓。这里指京师(汴京)。诗人由昔日在京师赏花追忆到今日在开封观赏海棠,从天上的仙境回到人间的尘世,情景虽变,但物是人非,不胜今昔之感。第二句“可怜无并色”,承上启下一句“来对始衰人”,写眼前所见之景。“无并色”是说海棠虽然已经开花了,但是花色不艳丽,没有牡丹那样艳丽的颜色。“始衰人”是诗人自况。杜甫有《客至》:“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始衰人”就是开始衰老的人,诗人自比,说自己像这凋零的花朵一样,年华不再。第三句“温树遥知汉”,写眼前所见之景。这一句是说,春天已到,但是诗人还在京城,不知春天的消息。“温树”是温暖树木的意思,指春天。“遥知汉”是说不知春天的消息。第四句“仙桃尚记秦”,写眼前所见之景。这一句是说,诗人想起了秦朝的桃花源故事,但是如今桃花源早已不复存在了。“温树”、“仙桃”都是关键词,都要加注解。末句“临樽如旧识,争忍判芳辰”写眼前所见之景。这两句是说面对这些美景,诗人怎能不想起那些老友呢?所以不忍分别,要留连在这美好的时刻。赏析:这首诗写于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二月,这时王巩任开封知府。他在开封郡圃内看见海棠初开,触景生情,遂写下这首诗。全诗四句皆写眼前之景,首二句写景,后二句抒情。首句“昔作瀛洲赏,今逢汶水春”,写景起笔突兀,“瀛洲”是仙人所居之地,“汶水”即汶水河,发源于泰山南麓。这里指京师(汴京)。诗人由昔日在京师赏花追忆到今日在开封观赏海棠,从天上的仙境回到人间的尘世,情景虽变,但物是人非,不胜今昔之感。第二句“可怜无并色”,承上启下一句“来对始衰人”,写眼前所见之景。“无并色”是说海棠虽然已经开花了,但是花色不艳丽,没有牡丹那样艳丽的颜色。“始衰人”是诗人自况。杜甫有《客至》:“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始衰人”就是开始衰老的人。第三句“温树遥知汉”,写眼前所见之景。这一句是说,春天已到,但是诗人还在京城,不知春天的消息。“温树”是温暖树木的意思,指春天。“遥知汉”是说不知春天的消息。第四句“仙桃尚记秦”,“温树”、“仙桃”都是关键词,都要加注解。末句“临樽如旧识,争忍判芳辰”写眼前所见之景。这两句是说面对这些美景,诗人怎能不想起那些老友呢?所以不忍分别,要留连在这美好的时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