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才解冻,农事已开端。
田夫竞力作,不获须臾安。
渊明于是时,亦岂容坐观。
日出负耒去,入夜乘牛还。
宁不惮劳苦,要得逃饥寒。
顾我独何幸,虽知稼穑难。
逢秋但一饱,此外了不干。
回首视渊明,已是增汗颜。
那堪万事拙,只得长掩关。
诵公穫稻句,倍为公兴叹。
【注释】:
和陶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和(hè) 陶 庚戌 岁 九 月 中 于 西 田 获 早 稻。
东风才解冻,农事已开端。:东风 刚 解冻,农事已经 开 工。
田夫竞力作,不获须臾安。:农夫们争相努力耕作,没有收获片刻的安宁。
渊明于是时,亦岂容坐观。:陶渊明在这时,也不允许 坐 观 其 变。
日出负耒去,入夜乘牛还。:太阳出来背起农具回家,夜晚带着牛回来。
宁不惮劳苦,要得逃饥寒。:难道不怕辛苦劳累,只是为了躲避饥饿寒冷吗?
顾我独何幸,虽知稼穑难。:回头看看我自己是何等的幸运,虽然知道耕种劳作是困难的。
逢秋但一饱,此外了不干。:遇到秋天只有一次吃饱,其他方面都不需要了。
回首视渊明,已是增汗颜。:回头看看陶渊明,已经感到羞愧。
那堪万事拙,只得长掩关。:哪堪承受这么多事情的笨拙,只能长久关闭家门。
诵公穫稻句,倍为公兴叹。:诵读你获得稻谷的句子,更为你感到惋惜。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和陶渊明一同劳作后有感而发的诗作。诗人与陶渊明一起度过了一天的劳作生活,从早上直到晚上,两人都在一起劳动,尽管很辛苦但是为了生存,他们还是坚持了下来。当看到陶渊明天出而耕,夜归而息的勤劳形象,诗人不禁感慨万千,写下这首和诗。
全诗以“和陶”开篇,直接点题,然后按照时间顺序叙述劳作过程,中间穿插对陶渊明的称赞、对自身命运的感慨,并以“回首”结束,照应题目中的“和”。
诗的前四句写清晨到傍晚,诗人与陶渊明共同劳作的场景。东风解冻,万物复苏,农民开始春耕,而诗人也随同陶渊明来到田间。农人争先恐后地投入劳动,诗人则不甘落后,决心与农民们一道努力工作。这四句诗通过描写诗人和陶渊明共同劳作的情景,表现了他们对农耕生活的热爱和对劳动的执着追求。
中间部分主要抒发了诗人对陶渊明的崇敬之情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感慨。诗人在赞叹陶渊明勤勉劳作的同时,也感叹自己的境遇与之相比有着天壤之别。诗人在丰收的季节里仍然无法摆脱贫困的生活,而陶渊明却能够安然自得,享受着劳动的成果。这种对比使诗人深感惭愧,同时也引发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最后两句则是对全诗的总结。诗人回顾与陶渊明一起劳作的日子,深感自己是多么荣幸,因为陶渊明不仅勤奋劳作,而且心无旁骛地专注于农业事业。诗人感慨万分,认为自己能够与陶渊明相提并论,实属难得。然而,诗人又想到了自己的处境,觉得自己与陶渊明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无法相提并论。
整首诗语言朴实自然,情感真挚感人,通过对陶渊明的赞美以及自身境遇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于劳动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