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闻桃花源,其先是秦世。
当时避地人,岁久俱已逝。
其后长子孙,生理还不废。
种桃以自营,结茅以自憩。
有儿但发蒙,初不工六艺。
有田但收禾,了不输二税。
有鸡只晨号,有犬不夜吠。
渊明爱其真,为此成新制。
我久闻其风,褰裳思一诣。
所虑路难通,仍恐水难厉。
梦寐不能忘,抱恨知几岁。
所恨天见私,于此施嘉惠。
贻我万株桃,漫山迷眼界。
却胜武陵溪,草树相蒙蔽。
相去复不远,只在吾庐外。
人号小桃源,景物适相契。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全诗分为八句,内容主要描述了桃花源的美景和陶渊明对自然生活的热爱。
第一句“我闻桃花源,其先是秦世”。这是对桃花源起源的描述,桃花源位于秦朝时期,这个地方被描述为一个避世的理想之地。
第二句“当时避地人,岁久俱已逝。”这两句是说,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曾经在桃花源避世的人们都已经去世了。
第三句“其后长子孙,生理还不废。”这说明桃花源中的子孙依然保持着生活和农业活动。
第四句“种桃以自营,结茅以自憩。”描述了桃花源人种植桃花和搭建茅屋来维持生计的生活方式。
第五句“有儿但发蒙,初不工六艺。”这里提到了桃花源的孩子虽然年纪小,但是并不学习六艺,这与传统的教育观念不同。
第六句“有田但收禾,了不输二税。”说明桃花源的人们只负责耕种自己的田地,不需要向政府交纳赋税。
第七句“有鸡只晨号,有犬不夜吠。”描绘了桃花源里的生活景象,人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鸡犬之声相闻却互不干扰。
第八句“渊明爱其真,为此成新制。”这句表明陶渊明非常欣赏桃花源的生活,并以此为原型创作出了新的诗歌。
第九句“我久闻其风,褰裳思一诣。”表达了白诗长久以来对桃花源的向往之情,他希望能够亲自去那里看一看。
第十句“所虑路难通,仍恐水难厉。”担心的是通往桃花源的路很难走,而且河水可能会阻碍交通。
第十一句“梦寐不能忘,抱恨知几岁。”表达了诗人对于无法实现自己梦想的遗憾和无奈。
第十二句“所恨天见私,于此施嘉惠。”表示对于上天偏袒桃花源的不公平现象感到不满。
第十三句“贻我万株桃,漫山迷眼界。”描述了诗人收到桃花树作为礼物的情景,这些树木遍布整个山坡,令人眼花缭乱。
第十四句“却胜武陵溪,草树相蒙蔽。”将桃花源比作胜过武陵溪的自然美景,这里的草树相互掩映,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第十五句“相去复不远,只在吾庐外。”强调了桃花源距离诗人的家并不远,只是需要穿过一片树林而已。
第十六句“人号小桃源,景物适相契。”最后一句表达了桃花源的美丽景色与诗人心中所想的小桃源相符合,使得诗人对此充满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