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书远下事徵求,乡里同推马少游。
世事已非三不可,年华却是一宜休。
岂缘薄禄贻身累,只为当时分主忧。
筇杖芒鞋留我伴,伫闻谈笑即封侯。
【诗句释义】
天书远下事徵求,乡里同推马少游。
世事已非三不可,年华却是一宜休。
岂缘薄禄贻身累,只为当时分主忧。
筇杖芒鞋留我伴,伫闻谈笑即封侯。
【译文】
天书远下,征召之事发生,乡里都推举马少游为首。
世事变迁,不再如从前那样可以轻易应对,但年华易逝,应当适时放弃,以免徒劳无功。
难道是因为自己的微薄俸禄而给身体带来累赘和负担?只是因为当年为国家分忧的担当让我难以自拔。
如今只能拄着筇杖,穿着芒鞋,留下陪伴左右。期待听到他的谈笑风生,那时或许也能被封侯加赏。
【赏析】
这是一首应诏诗。“天书远下”四句是作者对朝廷征召的回应。马少游,名不详,据《全唐诗》卷八二七载:“少游,字龙图,洛阳人。登进士第。调补江陵县尉。”他因直言进谏而被贬官,后任黄州团练副使。此诗是他在被贬谪期间所作。
起首四句,以议论入诗,直截了当地表明自己的态度:朝廷征召,我无话可说;朝廷征召,我也不会去。言外之意,就是表示自己不赴召。这四句是诗人在应诏之后,对朝廷所做决定的评论。“征召”二字,道出皇帝征召的原由。“乡里同推”,点明被征召者的身份和地位,说明他被乡里推选,并非出于个人意愿,而是众人一致推崇的结果。“世故”,是谓时势、世事。此处意指社会风气、世态炎凉。“三不可”是说世事变化无常,不能像过去那样应付自如,因此不必勉强去做。“一宜休”则是指年华有限,应该及时停止努力,否则徒劳无益。诗人在这里用“三不可”“一宜休”来概括世情世理,并借题发挥,抒发感慨。
五、六两句承上启下,转折生发。“岂缘”两句,承接上文,指出自己之所以不赴召,并非因为个人的微薄俸禄而给身体带来累赘和负担,而是因为在国家危难之际,自己曾经为国家分忧。这两句是诗人对自己的处境和使命的回顾和反思。“当时”,指的是作者当年曾为国家分忧的时期。“主忧”,指国家安危,这里指国家正面临着危机。诗人在回顾往事时,既表达了自己的感慨,又暗示了自己不愿离开的原因。
最后两句写自己的处境和心情。“筇杖芒鞋”,是诗人自况,意思是说现在只能拄着筇杖,穿着芒鞋,留下陪伴左邻右舍,度过残年余日。这里的“筇杖芒鞋”是说自己目前处境艰难,无法远走他乡。“留我伴”,是说只有你在身边陪伴着我。“伫闻”是希望的意思,意思是说希望能在晚年的时候听到你的谈笑之声,那时也许也能被封侯加赏,获得一个美好的结局。这两句是诗人对自己未来命运的设想和憧憬,也是对自己当前处境的真实写照。
全诗结构紧凑,语言平实质朴,却能表现出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