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叶下凉飕飕,冻天顽白凝不流。
圆月拟缺不忍缺,轻露欲浮终未浮。
忆吹朱籁凤軿上,更采紫芝云峤陬。
玉楼天半几千尺,珠树玲珑悬上头。

【译文】

洞庭湖上的叶子在秋风中瑟瑟作响,寒冷的天气让湖水冻得凝而不流。圆月将要残缺时不忍让它残缺,轻露将要飞起却终究没有飞起。回忆起吹笛子时凤鸾骖乘的情景,更想采摘紫色的灵芝云中仙居。玉楼上空几千尺,珍珠树玲珑地悬挂在上面。

【注释】

和:同“荷”,荷花的别称。

涣之深秋月夜书事:秋天的夜晚,月光下,诗人抒发感慨。

洞庭:指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

叶下:荷叶上。

凉飕飕:清凉、凉爽的意思。

冻天:冰冻天空。

顽白:固执、顽固。

凝:凝结,不流动。

圆月拟缺:月亮即将要圆,不忍心让月亮残缺。

朱籁:红色管乐器,这里指笙。

凤軿:凤凰车,古代帝王乘坐的车。

紫芝:一种草,传说中的灵芝。

云峤:山名,即华山,在今陕西省。

珠树:像明珠一样的树,这里指桂树。

天半:天空的一半,形容高耸入云。

几千尺:形容很高。

珠树玲珑:像珠子一样晶莹剔透的树木。

【赏析】

《和涣之深秋月夜书事》,是唐代文人刘禹锡所写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描绘了一幅清冷而幽远的深秋月夜图卷,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首句“洞庭叶下凉飕飕”,描绘了洞庭湖上的景象,秋风萧瑟,荷叶飘落,湖水清澈见底,寒气逼人。这句诗通过对洞庭湖的描绘,展现了深秋时节的自然景色,为下面的诗句铺垫了背景。

次句“冻天顽白凝不流”,进一步描绘了洞庭湖上的季节特征。这里的“冻天”既指天气寒冷,也暗示着湖水的冰冷;“顽白”则是指湖水的颜色,仿佛是一块块白色的石头,凝结在一起;“凝”字在这里表示凝固、不流动的意思,形象地表达了湖水的静止状态。

第三句“圆月拟缺不忍缺”,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将月亮比作一位女子,她即将要圆,但却不忍心让她残缺。这里的“圆月拟缺”既是对月亮的描述,也是对诗人内心情感的写照。诗人通过这个比喻,表达了自己对月亮的喜爱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友人的思念之深。

第四句“轻露欲浮终未浮”,描述了湖面上的雾气,它们轻轻地浮动在水面上,但却始终没有飘散。这里的“轻露”指的是湖面上的水汽,“终未浮”则表示这些水汽虽然轻盈,但最终都没有漂走。这句诗通过对轻雾的描述,营造了一种朦胧而神秘的气氛,使整首诗更加富有意境。

第五、六句“忆吹朱籁凤銮上,更采紫芝云峤陬”,回忆了诗人在友人家度过的美好时光。这里,“朱籁”指的是红色管乐器,“凤銮”则是传说中的神鸟,象征着尊贵和荣耀。诗人回想起那些与友人一起吹奏笙箫、翩翩起舞的日子,心中充满了温馨与怀念。同时,“云峤”指的是华山,位于今天的陕西省,那里是诗人曾经游历过的地方。诗人还回忆起在华山顶上采摘紫芝的经历,那种神秘而美好的感觉至今仍然留在诗人的记忆之中。

最后一句“玉楼天半几千尺,珠树玲珑悬上头”,描述了诗人所处的环境。这句诗以夸张的手法,描绘出一座高大的玉楼屹立在天边,它的高度仿佛有几千尺那么高。这座玉楼如同一颗巨大的明珠,镶嵌在天空中,熠熠生辉。诗人站在这座玉楼上俯瞰大地,感叹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友人的怀念之情,展现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同时,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语言,使得这首诗成为了唐代诗歌中的佳作之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