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入四明路,侵寻已十年。
葛藤论往事,蝉蜕想苍烟。
松下数株石,岩前千丈泉。
何为不肯往,芒屩更参禅。
译文
不进入那四明路,十年来已深深留恋。
回忆往昔种种往事,就像蝉蜕般飘然而去。
松树下有几株古树,岩边有千丈的清泉。
为什么你不愿意离去,还是参悟芒屩禅理?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对一位高僧的劝勉之辞,表达了诗人对僧人的关心和期望。
首句“不入四明路”中的“四明”,指代的是四明山,即今天的浙江天台山,这里曾是僧人广祐上人的居所。这里的“四明路”可能指的是通向四明山的道路或者与四明山有关的地方。诗人没有直接说“我”要去,而是用“不入”表示一种选择或立场,暗示了诗人自己的立场,即不去四明山。这一句既表达了诗人对四明山的熟悉,也表达了诗人对僧人的敬意。
第二句“侵寻已十年”,其中的“侵寻”表示时间的推移,“十年”则表示这段时间的长短。这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这位僧人已经长时间没有见面的感慨。这里的“侵寻”和“十年”都带有时间的痕迹,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岁月感。
第三句“葛藤论往事,蝉蜕想苍烟”,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其中包含了两个典故。“葛藤”是佛教用语,用来比喻纠缠不清的事情;“蝉蜕”则是形容蝉脱壳而去的情景。这两个典故都与佛教有关,但在这里并不是直接用于表达佛法教义,而是借以表达诗人对于僧人过往的怀念之情。这两句诗通过对葛藤、蝉蜕等意象的运用,展现了诗人对僧人过去的怀念以及对于佛教的敬仰之情。
第四句“松下数株石,岩前千丈泉”,这两句是对寺院周围环境的描绘。诗人在松树下看到了几株石子,在岩前看到了千丈高的泉水。这里的描写虽然简单,但却为后面的诗句做了铺垫,为读者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美好的环境。
第五句“何为不肯往,芒屩更参禅”,是全诗的核心部分。诗人在此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你不愿意离去呢?”并进一步追问道:“还是参悟芒屩禅理吗?”这里的“芒屩”是一种草鞋,是僧人经常穿的一种草鞋,象征着僧人的修行生活。这句诗通过问句的形式,将诗人对僧人的关切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这句话也体现了诗人对僧人修行生活的理解和尊重。
整首诗通过对诗人与僧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以及对佛教教义的引用,展现了诗人对僧人过去的回忆以及对未来的期望。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哲理的思考和对佛教的敬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