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我离家时,月生正如钩。
行行载见月,已在天南头。
我身岂当然,吏议不可酬。
下手亦何愧,摇尾终无求。
默默就孤征,悽悽怀百忧。
吴山望不尽,已泛楚江流。
木落知岁寒,客子多悲愁。
一恸一斗血,安能望松楸。
【注释】
①道中:指在道路上行走。②月生正如钩:月亮初生时,形如弯弓,所以诗人以月为喻。③已在天南头:指已经到达南方了。④岂当然:怎么应该如此呢?⑤吏议不可酬:官吏的议论不能得到满足。⑥下手亦何愧:我下马时有什么可惭愧的?⑦摇尾终无求:摇尾巴也求不到什么。⑧吴山望不尽:吴山远在天边,望不见。⑨“已泛楚江流”:意思是江水向东流,已经泛过了长江。⑩木落知岁寒:树叶凋零了,才知道是深秋。⑪一恸一斗血:悲痛到极点的时候,泪如血一样。⑫安能:怎么能够。⑬望松楸:指死后葬于松树和楸树下。⑭客子:指行旅之人,游子。⑮吴山:指吴地的山,吴地位于江南。⑯楚江:指长江。⑰木落:秋天树木落叶。⑱岁寒:冬天草木凋零。⑲一恸:极度伤心时的恸哭。⑳安能:怎么能。㉑望松楸:希望死后埋葬于松树和楸树下。
【译文】
当年离家时,明月刚刚升起像一把弯弯的钩;
我一路走来,只见一轮明月高悬天空,已经走到了南方;
我的命运岂能由人安排?但官家的指责又怎能消除?
我低头认错,没有半点羞愧;即使摇尾乞怜也得不到宽恕。
默默地踏上征程,凄切满怀忧思。
眺望那无边的吴地,看不到尽头;已经渡过了长江。
树叶凋零知道是秋天,漂泊在外的人心中充满悲愁。
一声恸哭一场流血,怎能期望得到厚葬?
【赏析】
本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五年(810年),当时诗人在湖南郴州,正任永州司马。此诗表现了作者对仕途失意的苦闷、对前途渺茫的忧虑以及内心的愤懑。全诗情真意切,沉郁顿挫,风格苍劲有力。
开头两句写自己离家时的月色。“月生正如钩”,形容新月初升时圆而微弯的形状,既写出了月色的明亮,又写出了月色的清秀,同时暗含了时间的流逝之快与旅途之遥远。“行行载见月”,则写出了诗人一路行来所见的景色,也暗示了诗人的心情。诗人一路上看到了一轮圆月从东方升起,一直陪伴着自己走到南方。这轮明月象征着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象征着诗人心中的希望和理想。
第三句“我已到了南方”,既是对自己实际情况的描述,也暗示了自己的心境。诗人已经到达了南方,但仍然感到前途渺茫,无法摆脱困境。这一句既体现了诗人对前途的担忧,也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接下来四句,诗人进一步表达了自己的无奈和失望。“我身岂当然”,诗人用反问的语气表达了自己的命运并非自己所能控制;“吏议不可酬”,表达了自己无法通过贿赂官员来改变命运。“下手亦何愧”,则表达了自己虽然低头认错却没有半点羞愧;即使摇尾乞怜也得不到宽恕。这四句既表达了诗人的无奈和失望,也展现了他坚毅的性格和对生活的热爱。
最后六句,诗人描绘了自己内心的感受。“默默就孤征”,描述了诗人孤独地前行,内心充满了悲伤;“悽悽怀百忧”,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忧愁。他眺望吴山,却看不到尽头,渡过了长江,却只能感慨万千。诗人以吴山和长江为背景,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和对人生的无常感叹。
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情感深沉真挚。诗人以自然景物为载体,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其中,既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也展现了自己坚毅的性格和对生活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