馀不衣冠故吾里,上下三吴一溪水。
方山峨峨出清泚,野翁卜筑当山趾。
春气来自杨柳始,不待葩华著桃李。
莲生半卷未厌眼,已在红蕖明镜里。
秋风瑟瑟最先至,千里苍烟接山起。
车声马足不得到,无闷主人方隐几。
想见野翁形气古,少年词华奋瑰玮。
春秋八十尚不倦,一篇一咏无馀晷。
有材无用古所叹,知命不忧方可喜。
神完貌固得所养,从来轩冕如糠秕。
嗟余跋疐亦可鄙,老向江南治蓬藟。
隐身齐山绝人迹,独与白云同作止。
白云无心归故山,故山自与野翁闲。
聊上南冈一引领,落日已在桑榆间。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诗人李白。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寄题野翁无闷堂:
“寄题”意味着给某物或某人写上题目或诗篇,“野翁无闷堂”是给一个名叫“无闷”的人的住所起的名字,寓意此人不因世事烦扰而感到烦恼,内心宁静。
馀不衣冠故吾里,上下三吴一溪水:
“余”指的是自己,“不衣冠”意即没有穿戴整齐,“故吾里”表示这里是我的故乡,“上下三吴”指整个江南地区,“一溪水”则是指一条小河或小溪。整句表达了诗人虽然身居繁华之地,但依旧保持着乡村的简朴生活,享受着家乡的山水之乐。
方山峨峨出清泚,野翁卜筑当山趾:
“方山”指的是一座山的名称,“峨峨”形容山势雄伟,“出清泚”可能是指山上有清澈的水流出,“野翁卜筑”是说一位老者在此地建造房子,“当山趾”表示房屋建在山脚。这句描绘了一幅宁静祥和的自然景色,以及一位隐士选择在此居住的场景。
春气来自杨柳始,不待葩华著桃李:
“春气”指的是春天的气息,“杨柳”是春天常见的植物,“不待”表示不需要等待,“葩华”指的是花朵盛开,“桃李”则是桃树和李树的代称,喻指美丽的景象。这句诗意在表达春天的到来不需要等待桃花、李花等的盛开,自然之美已经展现,无需人为雕饰。
莲生半卷未厌眼,已在红蕖明镜里:
“莲生”可能是指莲花生长的状态,“半卷”表示花瓣微微打开,“未厌眼”可能是指眼睛看到美丽的莲花而不觉得厌烦,“红蕖”指的是红色的莲花,“明镜”可能是指水面反射出的明亮景象。这句诗描绘了一幅莲花绽放的美丽画面,让人赏心悦目。
秋风瑟瑟最先至,千里苍烟接山起:
“秋风瑟瑟”描绘了秋风的声音和感觉,“最先至”表示秋风来得最早,“苍烟”可能是指远处的烟雾,“接山起”表示烟雾与山脉相连。这句诗意在表达秋天的来临,带来了萧瑟的感觉和远山的景色。
车声马足不得到,无闷主人方隐几:
“车声马足”可能是指道路上的车马声和脚步声,“不得到”表示听不到这些声音,“无闷主人”指的是这位隐居的人,“方隐几”表示正在用几案休息或沉思。这句诗意在表达隐居者的悠然自得和内心的平静。
想见野翁形气古,少年词华奋瑰玮:
“想见”表示想象或希望见到,“野翁形气”可能是指隐居者的外貌和气质,“少年词华”指年轻时的才华和文采,“奋瑰玮”表示非常出色。这句诗意在赞美隐居者年轻时的才情。
春秋八十尚不倦,一篇一咏无馀晷:
“春秋八十”指的是人到八十岁仍然不感到疲倦,“一篇一咏”可能是指创作诗歌的情景,“无馀晷”表示时间过得很快,没有剩余的时间。这句诗意在表达这位老人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精力和创作的热情。
有材无用古所叹,知命不忧方可喜:
“有材无用”意指一个人拥有才能却无法得到施展的机会,“古所叹”表示这是古人常感叹之事,“知命不忧”表示知道了自己的命途不会改变而感到快乐,“方可喜”表示这种快乐是可以珍惜的。这句诗意在劝慰人们不要过于担忧自己的命运,因为知道命运的无常可以更加珍视当下的生活。
神完貌固得所养,从来轩冕如糠秕:
“神完貌固”可能是指精神饱满、容貌端庄的意思,“得所养”表示得到了合适的养护,“从来轩冕”可能是指历来的高贵身份或荣耀,“如糠秕”表示微不足道,如同糠秕一般。这句诗意在表达隐居者虽然地位尊贵但却并不看重这些外在的东西。
嗟余跋疐亦可鄙,老向江南治蓬藟:
“嗟余跋疐”表示对自己的境遇感到遗憾或自嘲,“亦可鄙”可能是指这种生活也可以被看不起,“老向江南”表示年岁已高,“治蓬藟”可能是指治理杂草或琐事,这里指处理一些琐碎的事物。这句诗意在表达自己虽然身处平凡却仍能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
隐身齐山绝人迹,独与白云同作止:
“隐身齐山”意指隐居在齐山之中,“绝人迹”表示远离了尘世的喧嚣,“独与白云同作止”表示独自一人与白云为伴,这里的“作止”可能是指停留或停留下来的意思。这句诗意在描绘隐居者在齐山中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画面。
白云无心归故山,故山自与野翁闲:
“无心归故山”表示白云对归去原地没有太多的意愿,“故山自与野翁闲”表示自然选择了与隐居者一起悠闲地度过时光。这句诗意在表达自然的自在和与隐居者之间的默契。
聊上南冈一引领,落日已在桑榆间:
“聊上南冈”意指在南边的山坡上稍作停留,“引领”可能是指引导或带领,“落日已在桑榆间”表示夕阳已经开始西下,落在桑树和榆树之间。这句诗意地描述了一天即将结束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