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潇湘客,不厌潇湘游。二水相会处,下有白蘋洲。
洲上多美竹,出没清浅流。森森百顷青,玉簳长与修烟浮。
岁久无人采,往往半折古岸头。坡陁上下不知际,直接九疑千古愁。
当时古人相会处,至今作亭在林幽。最爱苦雨时,吾尝棹轻舟。
乐与渔人相往返,其意岂在网与钩。由来古人能放达,何必傲王侯。
洛阳公子有佳致,落笔直与造化侔。方拿抨图止数尺,写出潇湘千里秋。
南山老夫谢世故,一榻静卧如浮沤。遣使持书远相示,欲与老夫醒病眸。
老夫困瘁不知报,世上谁为王子猷。

【解析】

  1. 题干要求对“走笔奉酬伯昌示潇湘烟竹图”作逐句释义并给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的注释,最后附上赏析。解答此题时,先明确诗的体裁,即五言律诗。然后逐句翻译,注意关键词的解释。如“二水相会处”,第二句中的“二”指两条江流;“下有白蘋洲”,第三句中“苹洲”即小洲;“森森百顷青”,“百里”泛指大片。
  2. “三年潇湘客,不厌潇湘游”,三年的时间已足够让人厌倦了在潇湘的漫游,但诗人却依然乐此不疲。这里用反问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潇湘的热爱之情。
  3. “岁久无人采”,“采”是动词,采摘的意思。“往往半折古岸头”意思是说,年深日久无人欣赏,那些竹子大多被折断,只剩下半截插在河床的岸边。这句写出了诗人对潇湘烟竹的珍视,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4. “坡陁上下不知际,直接九疑千古愁。”意思是:山丘起伏高低不定,一直延伸到九嶷山,仿佛直通天边的云霞。这里运用比喻的手法,将山丘比作天上的云霞,生动地表现出了山的高峻和连绵不绝。
  5. “洛阳公子有佳致,落笔直与造化侔。”“洛阳公子”是指诗人自己的友人,“有佳致”指他的文才出众。这句的意思是:你才华横溢,就像大自然一样伟大。这里赞美了友人的文才。
  6. 结尾两句:“南山老夫谢世故,一榻静卧如浮沤。”“南山”指作者自己,“谢世故”指辞官归隐。这两句的意思是:我辞官回乡,就像浮在水面上的浮萍,静静地躺着。这里表达出诗人辞官后的生活状态。
  7. “使者持书远相示,欲与老夫醒病眸。”“醒病眸”意思是使眼睛从病弱中恢复过来。这里表示诗人想要重拾自己的志向和理想。
  8. 尾联:“世间谁为王子猷。”“王子猷”是东晋时期著名的文人王徽之,他善于赏玩自然景色,常常独自一人乘船出游。这里借指诗人自己的行为举止。
    【答案】
    译文:
    三年时间已足够让人厌倦了在潇湘的漫游,但诗人却依然乐此不疲。年深日久没有人欣赏,那些竹子大多被折断,只剩下半截插在河床的岸边。山丘起伏高低不定,一直延伸到九嶷山,仿佛直通天边的云霞。你才华横溢,就像大自然一样伟大。我辞官归隐,就像浮在水面上的浮萍,静静地躺着。使者持书远相示,欲与老夫醒病眸。世间谁为王子猷。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长沙任司马期间写给友人的一首诗。诗人在诗中以潇湘烟竹为题,借物寄意,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之情。
    首联开门见山,表明诗人对潇湘烟竹的喜爱之情。诗人用了“三年”、“不厌”等词语,表明他对潇湘的情有独钟。
    颔联写潇湘烟竹的生长环境,突出了潇湘烟竹的优美姿态。诗人描绘了潇湘烟竹林立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潇湘烟竹的喜爱之情。
    颈联写潇湘烟竹被人们采摘的情况,表现了潇湘烟竹的美丽和独特之处。诗人通过夸张的手法,把潇湘烟竹比作天上的云霞,生动地表现了它的高大和连绵不绝。
    尾联写诗人对潇湘烟竹的感慨和向往。诗人用“谢世故”三个字,表达了自己辞官归隐的决心。他希望自己像浮在水面上的浮萍一样静静地躺着,不受世俗的干扰。
    全诗以潇湘烟竹为题,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之情。诗人以潇湘烟竹为线索,通过对潇湘烟竹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