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地春争一月天,杂花新岁已争妍。
却愁取次都开尽,辜负清明谷雨天。
【注释】
蜀地:指四川地区。争一月:争春。
杂花:各种花卉。新岁已妍(yán):新年刚过,百花已经盛开争艳。都开尽:全开了。
却愁:却恨。取次:随意。都开尽:都开尽了。辜负:辜负。清明谷雨天:春天里雨水较多、气候宜人的时节,如清明节和谷雨节等。
【赏析】
《郡治五绝·蜀地》是唐代诗人元稹的组诗作品。《郡治五绝》为《郡斋自记》中的一部分,共五首。此篇写于唐宪宗元和七年(812年),当时元稹任尚书左丞分司东都,在东都洛阳任官期间所作。
诗的前两句“蜀地春争一月天,杂花新岁已争妍”,描写了蜀地春色繁盛的景象。蜀地春色繁盛,一年之中最令人瞩目的是春季的景色。春天一到,万物复苏,百花盛开,争相斗艳,真是热闹非凡。这里用“争”字来形容春花竞相开放的景象,既形象又生动。这两句诗通过描绘蜀地春色繁盛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唐代社会对春天的重视和喜爱程度。
后两句“却愁取次都开尽,辜负清明谷雨天”,进一步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美景的惋惜之情。这里的“却愁”指的是作者对春天美景的不舍之情。“取次”一词原意是指随便或不经心的意思,在这里用来比喻春天景色的短暂和易逝。“辜负”则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美景被破坏的无奈和痛惜之情。“清明”和“谷雨”是两个与春天相关的节气,清明时节天气逐渐变暖,谷雨时节则是雨水较多的时期。这两个节气都是人们喜爱的季节,但如今却被作者用来比喻春天美景的短暂和易逝,表达了他对春天美景的惋惜之情。
整首诗通过对蜀地春色的描绘和对春天美景的惋惜之情的表达,展现了唐代社会对春天的喜爱和重视程度,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独特感悟和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