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举无多日,天书已十行。
绝编能自苦,下笔定成章。
不见三公后,空长七尺强。
明年吏部选,梅福更仇香。
闻科诏勉诸子
赏析辛弃疾诗词艺术之美
- 诗词原文
秋举无多日,天书已十行。
绝编能自苦,下笔定成章。
不见三公后,空长七尺强。
明年吏部选,梅福更仇香。
- 注释与解释
- 秋举:秋季考试或乡试;无多日:指时间短暂;天书:诏书,皇帝的诏书;
- 绝编:刻苦研读的书卷或文章;能自苦:表示努力学习,不懈怠;
- 下笔定成章:形容文思敏捷,一挥而就;不见三公:即“三公”之词去掉“三”,意指没有机会得到高官厚禄的机会;
- 空长七尺强:意指虽然身强力壮(七尺为古代身高标准),但未能获得重用;
- 梅福:西汉时期人,以清廉著称,此处比喻自己虽才华横溢却未被赏识;更仇香:意为更加痛恨自己的才能不被重视。
- 翻译与译文
- 秋试期间不多时日,皇帝的诏书已经阅读十遍。
- 刻苦钻研书本,勤奋学习,写作时便能迅速完成文章。
- 在没有机会见到三公(高级官员)之后,只能徒然地感叹自己强壮的身体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用。
- 明年夏天吏部将进行选举,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像梅花一样受人敬仰。
- 赏析
《闻科诏勉诸子》这首诗体现了辛弃疾对科举制度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他通过描绘自己在科举考试中的经历,表达了对官场黑暗和才士不得志的深深忧虑。同时,诗中也体现了他的乐观精神,即使不能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也要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和才华,期待着未来有朝一日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
- 历史背景
- 宋朝时期,科举制度是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辛弃疾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社会政治环境复杂多变,这使得他在科举道路上屡遭挫折。然而,他并没有因此放弃追求,而是更加坚定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信仰。
- 文化影响
- 这首诗不仅体现了辛弃疾的个人情感和思想观念,也反映了整个宋代文人对于个人命运和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它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被后人广泛传颂和研究。
- 文学地位
- 辛弃疾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他的作品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了激情和豪放之气。他的诗歌风格独特,既有豪放派的豪情壮志,又有婉约派的细腻柔美,展现了他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 后世评价
- 辛弃疾的诗歌作品深受后世文人的喜爱和推崇。他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他的诗歌作品不仅在宋代广为流传,而且在整个中国的文学史上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