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卧僧房两月多,英雄壮志渐消磨。
昨宵饮药疑尝胆,今日披衣似挽戈。
分付家人扶旅榇,莫教释子念弥陀。
此心不死谁如我,临了连声三渡河。
【注释】
正命:指人应该恪守的本分。
病卧僧房两月多:病卧在寺里的僧房中一个多月了。
英雄壮志:指人的豪迈、远大的抱负。
昨日饮酒,疑似尝胆,今日披衣,如挽强戈(古代的一种兵器),比喻临危不惧,勇往直前。
分付家人扶旅榇,莫教释子念弥陀(弥陀即阿弥陀经之尊号,佛教用语。谓死后入生天界):嘱咐家人把灵柩抬回去,不要让僧人念阿弥陀经。
此心不死谁如我:这颗心不会死,有谁像我这样呢?连声三渡(黄河上一段叫孟津,又叫河阴津。孟津两岸夹山,河水在此转湾,形势险要。这里泛指黄河)。
【赏析】
这是一首悼亡诗。诗人在寺院中的病榻上度过了两个半月,终于撒手归天。临终之前,他仍念念不忘的是自己的事业,“临了连声三渡河”,是说自己将永远追随先师孔子的足迹,为后学开道,决不辜负老师的殷切期望。这首小诗,从病榻到墓穴,从生死到永恒,从现实到理想,层层推进,层层升华,充分表现了作者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和高尚情操。
全诗结构严谨,语言简练,感情沉郁悲壮,意境高远雄浑。
诗一开始,诗人就写自己身患重病,躺在僧房中已经两个月多了。接着,诗人用“英雄壮志渐消磨”这一句来表达自己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一方面,自己身患重病已不能继续为国效力,心中十分惆怅;另一方面,又想到自己一生从事教育,虽然没能实现自己的雄心壮志,但却培养出了许多杰出的人才。因此,尽管自己年老体弱,但仍然壮志不已,希望能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余热。
诗人以“昨宵饮药疑尝胆,今日披衣似挽戈”两句来描绘自己临死前的精神状态。他昨夜喝了药,怀疑是在像越王勾践那样苦心修炼身体;而今天则感觉身体恢复了一点力气,就像在挽着强弓准备战斗一样。这两句不仅表现了诗人对自己身体状况的担忧,更表现了他面对死亡时依然保持着坚韧的意志和决心。
紧接着,诗人又写了自己临死之前的一番话:“分付家人扶旅榇,莫教释子念弥陀。”意思是嘱咐家人把我的尸体运回家乡,不要让我的家人为我念诵佛经。这表达了他希望自己的灵魂能够回到故乡,不再让他的家人为他念诵佛经。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佛法的轻视和对自己的执着追求。
诗人用“此心不死谁如我,临了连声三渡河”这句诗来总结自己的生命观。他认为,只要自己的精神不灭,就没有什么可以超越自己。同时,他也用自己的行动来证明这一点,那就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还在为教育事业奋斗不息。
整首诗通过诗人自身的经历和感受,展现了他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和高尚情操。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热爱,同时也为我们树立了一位伟大教育家的典范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