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走狂诗到座前,座前仍是洞中仙。
无涯风月供才思,清润何人敢比肩。
【注释】
①谢彦国:名不详。宰相,见《宋史》卷二八三《文苑传》。相公:对宰相的敬称。
②洞中仙:指隐居深山的人。
③无涯:无边无际。才思:才智和思想。清润:指诗文清新、明快。
【赏析】
此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诗人与谢彦国同在临安,有“相过饮”之约。谢彦国是当时的名宰相,诗人很仰慕他。诗中“曾走狂诗到座前”即写诗人曾把狂妄的诗送给宰相看,希望他能予以赏识;“座前仍是洞中仙”即说尽管自己狂妄的诗送到宰相面前,宰相还是像从前一样,不为所动,不改变其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仍然是洞中仙人。
首句中的“狂诗”,是指诗人自己的诗,而这首诗也确实写得十分狂放。次句“座前仍是洞中仙”则是说宰相谢彦国并没有因狂诗而改变自己。这两句诗表面上看似矛盾,实际上却表现了诗人的自信和自负。诗人认为他的诗虽然放肆,但宰相不会因此而小看他,因为宰相本身就是一个洞中仙人。第三句“无涯风月供才思,清润何人敢比肩”,“风月”比喻美好的景色或事物,用在这里是形容人才的丰富和美好。“清润”则是指清新明快的风格,用在这里是形容谢宰相的诗的风格。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美好的风景和事物来供才华和思想的需要,谁能比得上谢宰相呢?这里的“谁”就是诗人自指的谦词,意思是没有人能比得上他。
末句“清润何人敢比肩”,意思是说,清新明快的风格只有谢宰相一个人能够达到,其他人都比不上他。这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对谢宰相才华的敬佩之情,也体现了诗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充满了豪情壮志,是一首非常成功的咏物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