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而不和,隘而多鄙。
和而不清,慢而鲜礼。
既和且清,义无定体。
时行则行,时止则止。
【注释】清:平和、纯正。和:和谐、适中。隘:狭隘,狭小。鄙:粗俗,鄙陋。义:道义。定体:固定不变的体式。时行则行,时止则止:指顺应时代潮流而动,不拘泥于陈规。
【赏析】《论语》中说:“君子和而不同。”孔子的这一思想被历代文人所推崇。本诗是一首五言古诗,诗人借对君子行为的描写,表达了“和而不同”的思想观念。全诗共四句,每句六个字,共二百二十个字,用朴素的语言,描绘了君子应具有的四种不同的处世态度。
首句“清而不和”写君子之“清”。在儒家看来,“清”即是指人的纯洁、高雅、高尚的品格;“和”是指人与人为善、和睦相处的行为方式。但此“和”非彼“和”,它不同于小人的阿谀奉承,而是君子的宽宏大量。“不和”不是不团结,而是不偏颇,不迎合。
次句“隘而多鄙”写君子之“隘”。“隘”是小的意思,指心胸狭窄。“鄙”是浅薄、粗俗的意思。这一句的意思是说,君子胸怀虽大,却不偏狭,能容纳各种人才。
第三句“和而不清”写君子之“和”。这句意为,君子虽能与人和睦相处,却并非心术不正。
末句“既和且清”是说,君子既能与人和睦相处,又不失其清高的品质。
全诗以“清”、“和”、“隘”、“鄙”、“慢”、“礼”为关键词,通过对君子行为特点的描绘,展现了一种理想人格的美好风貌。
全诗采用对比手法,先写君子的“不和”、“隘”、“鄙”、“慢”、“礼”,然后写到君子的“和”、“清”,形成鲜明的对照。这种对比,突出显示了君子之“和”与小人之“和”的本质区别。同时,这种对比也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更能体现出作者“和而不同”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