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檐横著小阑干,看尽西来最好山。
带雨楚江依约处,隔烟淮树有无间。
已烦造物分幽趣,合就馀年了燕闲。
借使眼前无此妙,可能不似鸟知还。
【解析】
此诗是作者与友人元寿酬唱之作。前四句写景,后四句议论,全诗语言清新自然。
“画檐横著小阑干”,点明地点、时令和季节,为下文的抒情作铺垫。
“看尽西来最好山”,诗人站在画檐上,远眺群山,不禁想起当年王维在终南山中“望秦川而延客,思吴越以投文”(《送綦毋潜落第还乡》)的情景。
“带雨楚江依约处,隔烟淮树有无间”,这两句是说:我站在高高的屋檐上眺望,远处的楚江被细雨笼罩着,朦朦胧胧,隐隐约约;而淮河之岸的树木呢,则隔着烟雾,时隐时现。
“已烦造物分幽趣,合就余年了燕闲”,诗人认为,自己之所以能够欣赏到这里的美景,是因为造化的安排。在这里,诗人把大自然的景色比喻成有情有意的“造物”,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借使眼前无此妙,可能不似鸟知还”,诗人最后发出感慨,如果这里没有这样的美景,那该多么遗憾呀!然而造化如此,人又怎能抗拒得了呢?因此诗人发出感慨:即使不能像鸟儿那样自由自在地飞翔,也还是值得的。
【答案】
示例一:
译文:
画檐横架着小栏杆,远远地看见群山连绵不断。
细雨笼罩着楚江,模糊不清,隐约可见;烟雾弥漫着淮河岸边,时隐时现。
我已经习惯了这种清幽的生活情趣,正好趁年老体衰之时,过着悠闲自得的日子。
如果这里没有这样美好的景色,那该多遗憾啊!但是既然这是上天安排的,我也只好随遇而安了。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与友人元寿酬唱之作。首二句描绘出一幅空灵优美的画面:在画檐之下,诗人登高凭栏,极目远眺。他看到的是一幅幅变幻无穷的山水画卷。
第三联紧承“倚阑”二字,进一步描绘眼前的景物。“带雨”“隔烟”二字用得极好,不仅写出了雨雾的迷蒙、淮水两岸林木的隐显不定,而且写出了诗人对这幅图画的无限喜爱,仿佛置身于其间。
末联两句是说:已经习惯于这里的清幽情趣,趁着年老体衰之际,过着悠闲自得的日子。如果这里没有这样美好的景色,那该有多遗憾啊!但是既然是上天所安排的,也就没有什么可遗憾了。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感情真挚深厚,富有理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