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公有意勒燕然,不道昭陵闭玉关。
却遣毡裘窥汉鼎,拜公遗像独何颜。
注释
诸公:指当时朝廷中一些大臣。
勒燕然:刻石勒记,在山岭上立碑。汉宣帝时,班超曾出使西域,为纪念这次胜利,在乌垒城西大夏土山上刻石立碑,称“乌垒障”。后用此典表示立功建业。
玉关:古代边关关口名,以玉石砌成。这里借指边境。
毡裘:指西北少数民族。
窥汉鼎:比喻觊觎汉朝的基业。
独何颜:独自有何颜面?形容惭愧无地。何颜,什么脸面。
赏析
《读郑公奉使录》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中写郑公奉使,有“勒燕然”之志,却遭人耻笑;有“拜遗像”之举,而自己无颜见人,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政治现实的不满和对先朝遗臣的怀念之情。
这首诗前两句说郑公想立功建业,但有人耻笑他不识时务,不道昭陵闭玉关。郑公是指唐代名相张公艺,他曾奉命出使回纥(北匈奴),因功受奖,并被赐姓李。他被封郑国公,故后人尊称他为郑公。“勒燕然”,就是刻石勒记,在山岭上立碑的意思。燕然,即今内蒙古的杭爱山一带。据《汉书.西域传》记载,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派郑吉发兵征伐匈奴,在乌垒城(今轮台县境内)击败了匈奴军,又在轮台附近筑城,作为屯兵之处,并在城外树立石碑,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燕然勒功碑”。
第三句说郑公想要效仿张骞的功绩,到西北去开辟边疆。张骞是西汉初年的著名外交家、探险家,他曾两次出使西域,开拓丝绸之路,沟通汉与西域的联系,促进了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郑公也自比于张骞,希望像张骞一样立功建业。
末两句说郑公虽然想效法张骞,但却遭到人们的耻笑。“拜遗像”,指郑公死后,其家人将他遗像供奉于佛堂,以示尊敬。“独何颜”,即“独何人”,意思是独自有什么脸面对人们呢?这是讥刺他人不知羞耻。
这首诗通过写郑公的事迹,讽刺了那些妒贤嫉能之人。诗人对郑公的不幸遭遇感到惋惜,对先朝大臣的忠诚耿耿之心也予以高度赞扬和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