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树移云尽欲平,牙签卷尽俗尘清。
谁知吏案文书里,时有沧江风雨声。
【注释】
王兴周:人名,生平不详。
苏养直:人名,生平不详。
见借:指借诗。
今日:指今天。
且诵:边读边背诵。
已自:自己感到。
亦自:也感到。
笑:讥笑。
为题三诗:以诗作标题。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抒怀的诗。首句写树,次句写书,后两句写官衙里的吏案。
前两句,诗人从树写起,“有树移云尽欲平”,说树上的枝叶已经长得茂盛,把上面的云雾全部移去了,使阳光直射下来,树木看起来十分平整。“移云”二字用得极为传神,既写出了树叶之多,又写出了叶色之绿,更写出了树势之盛。“欲平”一词,更是点明此树非同寻常;它不仅仅是一株普通的树,而是一座移动着的山,一座能将云都移开的山。这样的山,自然显得格外高大雄伟了。
是第二联。诗人接着写读书的情景。“牙签卷尽俗尘清”,说用竹简当牙签,卷起所有的世俗尘埃,使之清清白白。这一联,诗人巧妙地以“俗尘”来代指“书”。在作者看来,读书的过程,就像是在扫除世俗的尘埃,使自己的心灵变得像山一样高远和清明。然而,这仅仅是一个过程,真正的目标在于“时有沧江风雨声”。这里,诗人通过设问的方式表达了他的思想感情。沧江,泛指长江,这里特指长江。沧江之水,风浪迭起,有时还夹带着风雨,发出轰隆轰隆的声音。这种声音,对于正在书房里读书的人来说,既是自然的声响,更是心灵上的震撼。
这首诗的后两句,诗人由读书写到做官。“谁知吏案文书里,时有沧江风雨声。”意思是,谁知道那官府衙门里堆积如山的公文、奏章里,有时还夹杂着沧江的狂风暴雨之声?这一联中,“谁知”二字发人深思,它不仅揭示了官吏们忙于文书的繁忙景象,更透露了诗人对于他们那种身在曹营心在汉,一心为私而不为公的行径的不满和愤慨。同时,这一联也表明了诗人虽然身处官场,但他并不为权势所动,而是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和理想。
这首诗的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含蓄,既有形象生动的画面感,又有哲理性的思考,体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