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为忠,如心为恕。勉强行之,道其殆庶。苟憎鬷蔑之貌恶,而废一言于堂下。
则所谓唯之与阿,不能以寸而相去矣。

【注释】:

  1. 予:我。平生:一生。愿:愿望。学:学习。忠恕:儒家道德准则,忠指忠诚,恕指宽容。既:已经。已:表转折。亦:也。告:告诉。
  2. 王:王公贵族、诸侯等。牒:文书。正则:即曾正,孔子弟子,名点,字子禽,相传好学不倦,为人刚直不阿。闻:听到。悦之:使……高兴。归作:回家后创作。只:助词,无义。斋:居室,此处指住所。九万里:比喻其居所广大。风斯下矣:风吹下来就到地面了。
  3. 写衰容:描写年老的面容。命之赞:给年长者祝寿并作赞美之词。
  4. 中心为忠,如心为恕。勉强行之,道其殆庶:以忠恕之心为内心之本,虽勉力而行却难免有失偏颇,这是难以避免的。苟:假使。憎:厌恶,恨。鬷:通“众”,众人。蔑:轻视。貌恶:容颜丑陋。而:连词,表假设。废言:不说一句话。于堂下:在堂下,指在朝中。
  5. 则:就。唯之与阿:是赞许的言辞和阿谀的言辞。不能以寸:不能用一寸来区分。去:区别。
    【赏析】:
    这首诗出自《论语·颜渊》。诗中的作者通过描述自己对忠恕的理解和实践,表达出对他人的尊敬和祝福。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道德风尚和政治环境。
    诗的第一句“予平生愿学忠恕”,直接表达了作者的人生志向。作者希望通过学习忠和恕,来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这里的“忠”指的是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恕”则是宽恕他人、理解他人的意思。
    第二句“既以自勉亦告于人”,进一步阐述了作者的学习目的。他不仅要求自己做到忠和恕,而且还希望将这种思想传达给他人,让更多的人能够接受并实践这一道德准则。这里的“告于人”可以理解为告诉别人或向他人展示自己的行为方式。
    第三句“王牒正则闻而悦之归作唯斋九万里风斯下矣写衰容命之赞”,描述了作者与朋友之间的交往过程。朋友听到了他的教诲和行为之后,感到非常喜悦,并决定回家创作一首赞美之词。这里的“王牒正则”可能是指某个具体的人物,但具体身份不详。
    第四句“中心为忠,如心为恕。勉强行之,道其殆庶。”则进一步解释了作者的忠恕观。他认为,内心的真实想法才是最重要的,只有真正地做到了忠和恕,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同时,他也强调了在实际行动中要谨慎对待,以免出现偏差。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对于忠诚和诚信的重视程度以及对于行为规范的严格要求。
    最后一句“苟憎鬷蔑之貌恶,而废一言于堂下”则是对整个事件的总结和反思。作者认为,如果因为某人外貌不佳或者言行举止不符合自己的标准而选择忽视他们的存在,那么这种做法是错误的。每个人都有其自身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我们应该尊重并包容他人的差异,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这首诗通过对忠恕思想的阐述和实践的描述,展现了作者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坚定的价值取向。同时,它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窗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