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翁墓木已秋声,喜向诸郎识老成。
舞拙固应缘短袖,诗高或许是长城。
莫惊浊世还分袂,闻有清淮可濯缨。
岁计不赢亲已老,肯因腰直厌逢迎。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 乃翁墓木已秋声,喜向诸郎识老成。
- “乃翁”指的是自己的父亲或长辈。
- “墓木已秋”意味着老人已经去世,“秋声”指的是秋天的声音,这里可能是指落叶的声音。
- “喜向诸郎识老成”中的“诸郎”指家中的年轻人,他们能够识别并尊重年长的家庭成员(老成)。
- 舞拙固应缘短袖,诗高或许是长城。
- “舞拙”指的是舞蹈笨拙,可能是因为穿着短袖衣服的原因。
- “诗高”可能是指诗歌写得很高明,“或许是长城”是一种比喻,长城在这里可能是指一种坚定不屈的精神或者是一种高尚的品德。
- 莫惊浊世还分袂,闻有清淮可濯缨。
- “浊世”指的是浑浊的社会环境,“分袂”意为分别。
- “闻有清淮可濯缨”中的“清淮”指清澈的河水,可以濯缨表示可以用这样的水清洗帽子。这里的“濯缨”是一种比喻,象征着清洁、正直的生活态度。
- 岁计不赢亲已老,肯因腰直厌逢迎。
- “岁计”指的是每年的计划或期望。
- “赢”在这里可能是“赢取”的意思,而“亲已老”指的是亲人已经年迈。
- “肯因腰直厌逢迎”中的“腰直”可能指的是正直的性格,“厌逢迎”则表达了对虚伪和奉承的厌倦。
赏析:
这首诗通过赞美家族中年轻人的成熟和正直品质,反映了诗人对家族美德的推崇以及对社会现实的不满。诗中通过对季节变化、舞蹈和诗歌等方面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细节的观察和个人情感的体验。同时,通过使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整体上,这首诗传达了诗人对家人的尊敬、对社会现象的批判以及对个人价值观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