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见碧眼胡,忽忽心未稳。
印心须此经,烦君剩传本。
【注释】
碧眼:指西域胡人的眼睛。
忽忽:心神不定的样子。
印心:指用佛教经文印刻在心中的佛法,或指铭记于心中。
传本:传授经书的副本。
【赏析】
这首诗为《金山十咏》之一,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中表达了作者对西域胡人的戒备心理和对外来文化的警惕,同时也流露出对佛教经文的崇敬和向往之情。
首句“不见碧眼胡”,直接点出主题,即对碧眼胡人的关注和警惕。碧眼胡人通常指的是西域的少数民族,他们有着不同的肤色和文化背景。在古代中国,对于外来的民族往往会有一种戒备心理,担心他们会带来不稳定因素,因此诗人在这里表现出一种担忧的态度。
次句“忽忽心未稳”,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内心的不安感。这里的“忽忽”形容心情不安定、易受外界影响。诗人可能经历了某种变化或者是听到了某些消息,使得他的心情变得波动不定。这种不安感可能是由于对西域胡人的戒备,也可能是对自身安全的担忧。
第三句“印心须此经”,则表达了诗人对佛教经文的重视和信仰。佛教经文被视为具有普世真理和智慧的载体,能够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慰藉和指导。因此,诗人强调了自己需要通过阅读经文来印刻自己的内心世界。这种态度反映了诗人对于精神世界的探索和追求。
末句“烦君剩传本”,则是对读者的请求。诗人希望通过读者将佛教经文传播开来,让更多的人受益。这里体现了诗人对文化交流和传播的愿望,以及对于知识传递的尊重。
这首诗通过对碧眼胡人的关注和警惕,以及对自己内心的不安感和对佛教经文的推崇,展现了作者对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的需求以及对宗教信仰的向往。这种态度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