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巧与天宜,雕锼焉用诗。
冥鸿吾自爱,隐豹彼何知。
牧笛方堪听,胡笳不奈吹。
伤时烛之武,老矣不能为。

赵季茂通判惠诗走笔奉和十篇

天巧与天宜,雕锼焉用诗。

冥鸿吾自爱,隐豹彼何知。

牧笛方堪听,胡笳不奈吹。

伤时烛之武,老矣不能为。

注释:

  1. 天巧与天宜:上天的巧妙安排和天意。
  2. 雕锼:雕刻。
  3. 冥鸿:指雁或大雁。
  4. 自爱:自己珍惜。
  5. 隐豹:指老虎、豹子等猛兽。
  6. 牧笛:放牧时吹的笛子。
  7. 胡笳:胡地的乐器。
  8. 烛之武:春秋时期晋国人,曾出使秦国,以利害关系说服秦穆公,秦遂罢兵,返晋送回晋惠公之弟雍。这里借指无能的人,即“烛之武”所指之人。
    赏析:
    这首诗是赵季茂在接到好友惠诗的诗歌后,写下的一首奉答之作。整首诗充满了对好友的赞赏和敬仰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事变迁的感慨和无奈。
    首句“天巧与天宜,雕锼焉用诗。”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天地间巧妙安排的赞叹。他认为,天地间的一切都已经如此完美,无需再通过诗歌来雕饰。这种观点体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美的敬畏和赞美。
    颔联“冥鸿吾自爱,隐豹彼何知。”则是诗人对于朋友惠诗中所描述的大雁和猛兽的态度。他认为大雁虽然自由自在,但这只是他个人的喜好;而猛兽虽然威猛无比,但对于它们来说,却并不了解人类世界的种种复杂。这两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对于大自然的热爱,也表达了他对人性的理解。
    颈联“牧笛方堪听,胡笳不奈吹。”则是诗人对牧笛和胡笳这两种乐器的欣赏。他认为牧笛的声音悠扬婉转,可以让人陶醉其中;而胡笳的声音则更加激昂高亢,能够激发人们的激情。这两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对音乐的热爱,也表达了他对艺术的追求。
    尾联“伤时烛之武,老矣不能为。”则是诗人对于历史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思考。他认为像烛之武这样的历史人物已经无法再有所作为了,这既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的无奈,也表达了他对未来的期待。
    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美、音乐美、艺术美的热爱和追求,又有对世事变迁的感慨和无奈,是一首值得一读的好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