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莫羡出家僧,扰扰营营竟未曾。
相国舟中龙夺剑,山人琴畔鬼吹灯。
从来不肯寻真诀,更自无心学大乘。
汉室诸公鸣玉佩,也须还我一枝藤。
在家莫羡出家僧,扰扰营营竟未曾。
相国舟中龙夺剑,山人琴畔鬼吹灯。
从来不肯寻真诀,更自无心学大乘。
汉室诸公鸣玉佩,也须还我一枝藤。
诗句释义:
- 在家莫羡出家僧:“在家莫羡出家僧”指的是在家庭和世俗生活中不必羡慕出家人的清静与超脱。这里的“家”和“出家”分别代表世俗生活和宗教、精神的修行状态。诗人用对比的方式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留恋。
- 扰扰营营竟未曾:描述世俗生活的纷扰和奔波,强调了出家人超脱世俗纷扰的境界。这里的“扰扰”形容世俗生活的复杂与繁忙,“营营”则形容追逐名利的行为。
- 相国舟中龙夺剑:“相国舟中龙夺剑”可能隐喻了权力斗争或政治争斗。这里的“相国”可能指代某个有权势的人物,而“龙夺剑”则是一种比喻,暗示了某种重要的权力或地位被夺走。
- 山人琴畔鬼吹灯:“山人琴畔鬼吹灯”可能描绘了一个孤独、清高的形象。这里的“山人”可能象征着隐逸或隐居的生活,“琴畔”可能代表了文人墨客的环境,而“鬼吹灯”则增添了一种神秘或诡异的氛围。
- 从来不肯寻真诀:表明自己对寻求真正的真理或秘诀持否定态度。这里的“真诀”可能指的是通向真理或智慧的途径,而“不肯寻”则表示了一种坚定的信念或决心。
- 更自无心学大乘:强调自己对于学习大乘佛教教义的不感兴趣或无意愿。这里的“大乘”可能指的是佛教的一个大分支,而“无心”则表示了一种内心的平静或淡泊。
- 汉室诸公鸣玉佩:描述了汉朝时期的贵族或官僚们佩戴着精美的玉佩。这里的“汉室”可能指的是汉朝这个时代,而“诸公”则泛指那些地位较高或有影响力的人物,“鸣玉佩”则形容他们的富贵和尊贵。
- 也须还我一枝藤:可能是诗人对自己所追求的事物或目标的一种比喻,即希望有人能够理解并归还给他那支“一枝藤”。这里的“一枝藤”可能象征着某种特定的目标或追求,而“还我”则表明了一种渴望得到回应或回报的心情。
翻译与译文:
在家不羡慕出家的僧侣,世间纷扰从未停歇。
朝廷之上龙剑失落,山间琴旁鬼吹灯。
从不曾寻找真正的道理,更无心学习佛教的大乘。
汉朝的贵族们佩着玉佩,我也需找到我的那根藤。
注释:
- “在家不羡慕出家的僧侣”:描述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留恋和对出家生活的向往。
- “世间纷扰从未停歇”: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宁静生活的渴望。
- “朝廷之上龙剑失落”:可能象征了政治斗争或权力的丧失。
- “山间琴旁鬼吹灯”:描绘了一种孤独和神秘的氛围。
- “从不曾寻找真正的道理”:体现了诗人对追求真理的坚持和对宗教教义的不屑一顾。
- “更无心学习佛教的大乘”:强调了诗人对佛教教义的怀疑和对个人修行的重视。
- “汉朝的贵族们佩着玉佩”:通过历史背景展示了当时社会的奢华与浮华。
- “我也需找到我的那根藤”:象征着诗人对个人目标或梦想的追求和执着。
赏析:
这首诗是一组七言律诗,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细腻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世俗生活的深刻反思和对精神追求的执着追求。诗人通过对宫廷争斗、山林隐逸以及宗教修行等不同生活状态的描绘,展现了他对不同生活方式的理解和体验。同时,通过诗歌中的对比和象征手法,诗人巧妙地传达了他对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和对精神世界的重视。整首诗不仅富有诗意和艺术美感,也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社会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