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真歇师,同年五十八。
对之意颓然,百事付华发。
买舟系篱傍,一日来告别。
挽之不肯留,径山演法切。
佛法果何如,请师为指诀。
俯首无一言,苦欲相泯灭。
余漫述所闻,此法本无缺。
山河连大地,鸟兽暨鱼鳖。
微至一蠛蠓,中含大千阔。
试即此身求,万象皆森列。
声色臭味等,六根能剖决。
阿谁使之然,未可计巧拙。
盍亦返故乡,子细自披抉。
当有无价珍,终身用不彻。
胡为浪驰走,千里访名刹。
环立广坐下,觑人摇辅颊。
譬如坐海底,巨浸从头没。
反问岸上人,觅水济我渴。
师闻抵掌笑,却道我饶舌。
径山堂未开,居士法先说。
儒生玩韦编,贝叶师所阅。
两家相诟病,久矣互侵伐。
孰如吾二人,一见意轩豁。
纵谈这个事,回出言词末。
古人知造车,不较出门辙。
看谁到长安,宁论胡与粤。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贾岛所作,表达了诗人与真歇禅师的一次对话。下面是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的注释:
- 我与真歇师,同年五十八。
- 我和真歇禅师都是五十多岁的人。
- 对之意颓然,百事付华发。
- 面对时感到心力交瘁,把一切事情都交给了满头的白发。
- 买舟系篱傍,一日来告别。
- 买了一只小船,在篱笆边系好,准备一天后就告别。
- 挽之不肯留,径山演法切。
- 拉住他不让走,径山寺有重要的法会需要他去。
- 佛法果何如,请师为指诀。
- 佛法究竟如何呢?请您给我指点迷津。
- 俯首无一言,苦欲相泯灭。
- 我低头没有说话,只想与佛法融为一体。
- 余漫述所闻,此法本无缺。
- 我对佛法有所了解,但认为佛法本身是没有缺失的。
- 山河连大地,鸟兽暨鱼鳖。
- 山河与大地相连,鸟兽鱼鳖都有生命。
- 微至一蠛蠓,中含大千阔。
- 微小到极点的小昆虫,里面包含的是广大无边的世界。
- 试即此身求,万象皆森列。
- 如果从自己身上去寻求,那么万物都在眼前展开,宛如森罗万象。
- 声色臭味等,六根能剖决。
- 声音、色彩、气味等感官的体验,都能通过六根(眼、耳等)分辨清楚。
- 阿谁使之然,未可计巧拙。
- 是谁使它们产生这样的现象呢?这无法用巧拙来衡量。
- 盍亦返故乡,子细自披抉。
- 何不返回你的家乡,仔细地去探索和理解呢?
- 当有无价珍,终身用不彻。
- 这是无价的珍宝,用一辈子也用不尽。
- 胡为浪驰走,千里访名刹。
- 为什么要不断地奔波游历,千里迢迢寻找名刹。
- 环立广坐下,觑人摇辅颊。
- 环绕在宽广的座席上,注视着人们摇晃着脸颊表达意见。
- 譬如坐海底,巨浸从头没。
- 好比坐在海底,海水从头淹没了你的身体。
- 反问岸上人,觅水济我渴。
- 反问岸上的人们,你们能找到水源来解除我的口渴吗?
- 师闻抵掌笑,却道我饶舌。
- 禅师听到这些话后笑着拍手,反而说我啰嗦。
- 径山堂未开,居士法先说。
- 径山寺还没有开门,居士就先传法讲道了。
- 儒生玩韦编,贝叶师所阅。
- 儒生们玩弄竹简翻阅经书,而贝叶经是大师曾经读过的。
- 两家相诟病,久矣互侵伐。
- 双方因教义的不同而互相指责,这种争论已经持续很久了。
- 孰如吾二人,一见意轩豁。
- 我们俩一见如故,彼此心意相通,顿时豁然开朗。
- 纵谈这个事,回出言词末。
- 我们谈论这个问题,言辞之间已经透露了意思的结尾。
- 古人知造车,不较出门辙。
- 古人知道造车,不会计较车子出门时车轮印迹的大小。
- 看谁到长安,宁论胡与粤。
- 看看谁能到达长安,何必在乎胡人和粤人的分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