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趁秋旻别九韶,扶胥直下听风谣。
澜翻对酒还终夕,火急催诗在诘朝。
南国更逢陶令菊,西江莫捍楚人樵。
自应幕下文书少,节制如今属汉轺。
此诗是作者在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任荆南(治今湖北江陵)知府时所作。
却:又,再次。前韵:此处指“秋旻别九韶”的韵脚。秋旻即秋天的天空,九韶为《九歌》名篇。
扶胥直下听风谣:扶胥,山名,在今江苏启东县北。直下,形容声音传播之远。谣,民间歌谣。
澜翻对酒还终夕,火急催诗在诘朝:澜翻,波澜汹涌的样子。对酒,指与朋友聚会饮酒。终夕,整整一夜。诘朝,次日黎明。火急,非常急切。
南国更逢陶令菊,西江莫捍楚人樵:南国,泛指南方。陶令,东晋诗人陶渊明,字元亮,曾任彭泽令,因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弃官归隐田园,自号“五柳先生”。菊,这里指菊花。楚人,指楚国人。捍,阻挡。
自应幕下文书少,节制如今属汉轺:自应,自然应当。幕下,幕府之下,指官府。簿牒,公文。汉轺,汉使者的车乘。汉代派遣使者出使外国称为“遣使”,称使者车乘为“轺”。
赏析:
首联起句用典:“秋旻别九韶”。九韶,《九歌》篇名。《楚辞·九歌》有《湘君》、《湘夫人》和《大司命》三篇。“秋旻”是《诗经》中一个地名,在今河南唐河县西北。据《史记·殷本纪》,商汤曾在这里会诸侯,并在那里射猎过。《楚辞·九歌·湘君》:“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洲?”《九歌·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大司命》:“广开兮天门,纷吾乘兮玄云。令飘风兮先驱,使涷雨兮洒尘。”这三篇都是楚辞中的名篇,所以“九韶”也成了楚地的代名词。
次联写景:“扶胥直下听风谣”。扶胥山,在今江苏省启东县北。《太平寰宇记》引《吴志》:“太仓县东南二十里有扶胥山,一名沪渎山。”《越绝书·去军行》:“上皇曰:‘何谓沪渎?’越大夫禹对曰:‘沪渎者,海浦之滨也,水潦泛溢之所积也,故谓之沪渎。’”所谓“直下”,就是顺流而下。《国语·周语中》说:“昔伊尹为宰臣也,奉以金币玉贝,召九洛之侯以礼焉……遂命舟楫,载师子国家,一出四通,龙旗十乘……”这里的“师子国”就是今天的上海。“风谣”,传说中古代的乐府诗歌。
第三联抒情:“澜翻对酒还终夕,火急催诗在诘朝。”这句是说:在长江边与友人把酒言欢,一直到深夜。然后连夜写了一首新作,第二天一早便送到朝廷中去。
第四联写景:“南国更逢陶令菊,西江莫捍楚人樵”。陶令,即陶渊明,字元亮,东晋诗人。《世说新语·排调》载谢安问他的侄儿谢灵运:“卿但多诗赋,得君行意如何?若多多兴至,岂胜我哉!”陶公答曰:“亦欲作尔辈谈耳。”他一生不慕名利,退居田园,自号”五柳先生”,著《五柳先生传》。这两句是说:在南方遇见了陶渊明种的菊花。楚人,指楚国的人,这里暗指苏轼自己。苏轼在岭南任职时,常到当地百姓中去了解民情,体察风俗。他曾经写道:“吾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笑于圣主之前,若败絮其中,知愧乎?”这里说“莫捍”,也就是不要砍伐。
尾联写议论:第五联:“自应幕下文书少,节制如今属汉槎。”苏轼认为现在的政务比过去要简单得多了。因为现在朝廷里官员太多、太复杂了,他们相互之间勾心斗角、争功诿过的现象减少了。现在皇帝身边只留下几个亲信大臣,他们能够直接向皇帝报告工作情况,所以办事效率也大大提高了。
第六联议论:“自应幕下文书少,节制如今属汉槎。”苏轼认为现在的政务比过去要简单得多了。因为现在朝廷里官员太多、太复杂了,他们相互之间勾心斗角、争功诿过的现象减少了。现在皇帝身边只留下几个亲信大臣,他们能够直接向皇帝报告工作情况,所以办事效率也大大提高了。
全诗结构紧凑,层次分明,语言质朴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