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避故云辟,东行是谓征。
先王犹可告,岂为伐而刑。
我避故云辟,东行是谓征。
先王犹可告,岂为伐而刑。
【注释说明】
- “避”意为避开或躲避,“故”表示原因或理由。此处指逃避原因。
- “东行”指向东方行进。在这里,作者以东行象征出征或行动。
- “是谓征”中的“是”表陈述,指出下文所述的“征”是正当之事。
- “先王”指的是古代的贤明君主。
- “告”意为告诉或告知,“可告”即可以告知。
- “伐”意为讨伐或进攻,“而刑”指由此引发的刑罚。
- 整首诗表达的主题是:在面临困境时,应采取正确的方式和手段,避免无谓的牺牲和错误的后果。同时,也强调了对先王的尊敬和传承的重要性,不应因个人行为而损害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赏析】
这首诗通过比喻和对比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于当时政治局势的看法和态度。他通过描述自己逃避责任、东行出征的行为,以及与先王之间的对话,强调了自己在面对困难时应采取的正确策略。这种策略不仅关乎个人的生死存亡,更关系到国家的兴衰荣辱。因此,诗人主张在面对问题时,应以智慧和勇气去应对,避免无谓的牺牲和错误的抉择。同时,也要尊重并继承先王的智慧和经验,为国家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这种观点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启示。
【背景与创作意图】
此诗作于宋理宗淳祐年间(公元1241年-1252年),林同因直言进谏得罪权臣贾似道而被贬至福清县。在福清期间,林同目睹了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疾苦,深感国家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为了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安全,林同不得不选择暂时离开家乡,向东逃亡。在这个过程中,他思考了许多关于国家和个人命运的问题,并写下了这首《圣人之孝十首·尧》。
林同通过这首诗传达了他对国家未来的担忧和自己的政治理念,同时也表达了对先王的敬仰和怀念。他认为,作为一国之君,应以身作则,引导人民走向正道;而在处理国家大事时,应遵循先王的原则和教诲,避免无谓的牺牲和错误的后果。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文学影响】
此诗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手法,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展示了林同卓越的诗歌才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还反映了宋代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的历史背景。这首诗的语言简洁明了,情感真挚深沉,读来令人深思。同时,它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宋代社会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献价值和艺术鉴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