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计身封宋,只愁祀绝殷。
不惟称克孝,亦自有三仁。
《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契》是宋代诗人林同的作品。下面将按照原诗的格式逐一翻译:
- 逐句释义:
- “岂计身封宋”:不考虑自己的功名是否被封于宋国,表达了一种超脱名利的境界。
- “只愁祀绝殷”:只担心祭祀不再延续给殷商的后裔或后世。
- “不惟称克孝”:不仅仅因为能孝顺父母而闻名。
- “亦自有三仁”:也有像伯夷、叔齐、微子这样的三位仁人。
- 译文:
- 难道会考虑自己的名声是否被封在宋国?我只是担忧祭祀无法持续给殷商的后裔或后世。
- 不仅仅是因为能孝顺父母而闻名,也有像伯夷、叔齐、微子这样的三位仁人。
- 赏析:
- 这首诗通过描绘林同对古代圣贤人物的敬仰之情,展现了他对传统道德和家族伦理的深刻理解。林同通过这首诗表达了他对儒家思想中“孝”的重要性的认同,同时也体现了他对个人品德和社会责任的高度重视。
- 诗中的“伯夷、叔齐、微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三位仁人。伯夷与叔齐是商朝末年的两个忠君义士,因反对纣王的暴政而自杀,以示对君主的忠诚。微子则是殷商后代,他为了国家的稳定和人民的幸福,主动离开都城前往宋国,被后人称为“贤者”。林同在这里提到这三位仁人,是为了表达自己对于他们高尚品质的敬仰,以及对于“孝”这一传统美德的追求。
- 关键词注释:
- ① “伯夷、叔齐”:这两位是商朝末期的忠臣,因反对纣王的暴政而被纣王囚禁并饿死。
- ② “微子”:殷商后代,为避免纣王的暴政,主动离开都城前往宋国,被后人口耳相传为贤者。
- 文化背景:
-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被视为最重要的德行之一,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林同通过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对古代圣贤的敬仰,也反映了对家庭伦理的重视。此外,这首诗还体现了林同对于个人品德和社会责任的高度重视,以及对于传统道德的继承和发扬。
《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契》不仅是一首诗歌作品,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它反映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对个人品德的追求。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林同的思想和价值观,也可以从中汲取到宝贵的历史和文化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