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赐子以死,君侯安所疑。
忍哉指鹿相,无复祖龙知。

《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扶苏》解读

注释

  1. 父赐子以死:“父赐”指父亲对儿子的牺牲,“子以死”意味着儿子为了保护父母而选择牺牲自己。
  2. 君侯安所疑:“君侯”是对上级或君王的尊称,“安所疑”表达了对君王疑问的不解。
  3. 忍哉指鹿相:“忍哉”是表示无奈和悲哀的词,“指鹿相”形容官员误判是非。
  4. 无复祖龙知:“祖龙”指秦始皇,这里用来形容统治者的昏庸。

译文
在宋朝时期,福州人林同创作了一首名为《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扶苏》的诗歌。诗中提到“父赐子以死”,意指父亲为了保护子女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接下来是“君侯安所疑”,表达了对君王疑虑的不解,可能是指君王对于这种牺牲行为的怀疑。紧接着“忍哉指鹿相”,描绘了官员们由于个人偏见而导致的判断失误。最后一句“无复祖龙知”,则暗示这种错误判断最终会消失,因为统治者的昏庸已经显露无遗。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深刻地揭示了古代忠臣为国捐躯的悲壮与无奈。诗中的“父赐子以死”不仅是字面上的牺牲,更象征着一种超越生死的大爱和牺牲精神。通过这样的描述,诗人不仅赞颂了这些忠臣的崇高品质,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忠诚与牺牲的高度重视。此外,诗中还体现了作者对社会不公和昏庸统治的批判,通过历史的教训告诫人们要时刻保持警惕,避免重蹈覆辙。

《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扶苏》不仅仅是一篇简单的诗歌作品,它更像是一部充满智慧的历史教科书,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向人们传达深刻的道德和哲学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