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琴妙一世,二子得其声。
不忍遗音奏,各将新弄行。

【注释】

贤者之孝,指《孝经》中关于孝的论述。“二百四十首”是说有二百余首。

契,即《乐府诗集·琴曲歌辞》中的“弦歌契”。契,古乐曲名。

戴琴妙一世,指孔子的《论语》记载:“子贡问曰:‘敢问君子之道何如?’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孔子认为仁为最高境界。孔子曾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可见孔子对音乐的理解非常深刻。孔子曾说过:“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乐兴焉,《关雎》、《鹿鸣》以配《春秋》。”孔子还曾说过:“我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孔子对音乐的理解与研究达到了很高的程度。孔子曾说过:“子击磬编磬,有间,遂操琴悲。”子夏也曾经表示过:“吾闻诸夫子:学为琴瑟者玩习则知其音,淫慢则亡其功;非丝竹之难,吾未信也。”孔子、子夏等儒家学者对音乐的研究,说明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已经达到很高的程度。因此,孔子、子夏等儒家学者在音乐方面的造诣,可以和琴家相提并论。

二子得其声,指孔子、子贡二人都擅长弹琴。

不忍遗音奏,意指孔子、子贡二人不忍心将他们的琴声遗散在世间。

各将新弄行,意指孔子、子贡二人将各自演奏新的曲目。

【赏析】

此诗是一首咏赞琴艺之高超及其感人至深的诗歌。诗人通过赞美孔子、子贡两位儒家学者精通琴艺,以及他们不忍心将自己的琴声遗散在世间,将各自演奏新的曲目的情景,来表达对琴艺及其演奏者的崇敬之情。全诗以颂扬琴技和琴艺为主题,通过对琴师精湛技艺和高尚情操的赞美,体现了儒家学者崇尚道德、追求真善美的精神风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