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剧更尝久,跻攀鬓已皤。
题舆嗟命啬,制锦得名多。
铭好传千载,梁摧付一窠。
书丹惭钝笔,回恻甚于苏。
【注释】
赵通判挽诗:这是一首悼念赵通判的七言绝句。
碎剧:指琐碎繁杂的工作;更尝久:形容工作繁重。
跻攀:攀登,指官职升迁。鬓已皤(pāo):头发白了。皤,白色。
题舆:指题写车舆,即在车上书写遗诏,表示死后安葬的地方或嘱咐后事。
命啬:指寿命短促。
制锦:指制作锦绣等贵重物品。得名多:获得了很多名誉。
铭好:指刻上“好”字的铭文。千载:千年,指长久。
梁摧:指梁木倒塌。付一窠:指归葬在一个坟墓里。
书丹:用朱笔写在绢帛上。惭钝笔:感到自己的文笔笨拙。
回恻:悲痛。甚于苏:比苏轼更加悲痛。
【赏析】
此篇为悼念赵通判而作。通判,即州郡副职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副省长、厅长之类的职务。全诗从赵通判生前的政绩写到他的死难,再追忆他生前的功绩和不幸的结局,表达了对赵通判的怀念之情。
首联:“碎剧更尝久,跻攀鬓已皤。”
意思是说,琐碎繁杂的工作长期地承担着,已经年近老年,官运亨通了。
颔联:“题舆嗟命啬,制锦得名多。”
意思是说,题写车舆以表明自己的志向,是因寿命太短而不得已的事;自己制作的精美物品也多,但都失去了价值。
颈联:“铭好传千载,梁摧付一窠。”
意思是说,好的名声能流传千古,可现在却被摧毁了;我最终被埋在一个坟墓里。
尾联:“书丹惭钝笔,回恻甚于苏。”
意思是说,用笔写文章感到十分吃力,悲痛的心情比苏轼还要深重。
作者对赵通判一生的经历和不幸遭遇进行了回忆,对其功过是非进行了评价,表达了对赵通判的深切怀念之情。诗人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了赵通判的生平事迹,使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赵通判的一生。同时,诗人通过对赵通判生前身后的评价,表达了对人生无常、世事沧桑的感慨和思考,具有一定的哲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