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问青天月,如何缺又生。
冰轮看碾去,玉斧想修成。
睨视柯谁执,传闻璞孰名。
元功无此巧,素魄岂能盈。
兔向圆时捣,蟾因琢夜惊。
广寒八万户,技与女娲争。

【注释】

  1. 玉斧修成月:用玉斧修整成的月亮。
  2. 我:作者自称,指自己。
  3. 问青天月:请问天上的月亮,如何缺又生?
  4. 冰轮看碾去,玉斧想修成:冰轮(即月亮),看着它在慢慢移动、转动,我想象着用玉斧把它修整得完美无瑕。
  5. 睨视柯谁执:凝视着树枝上的柯叶(树影),是谁在执持着它?
  6. 传闻璞孰名:传说中,有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石(一种未经加工的石头),谁能给它命名呢?
  7. 元功无此巧:原本的功绩,没有这样的巧夺天工。
  8. 素魄岂能盈:纯洁的月光,怎么可能盈满?
  9. 兔向圆时捣,蟾因琢夜惊:兔子在月亮圆的时候捣药,蟾蜍因为被打磨而夜晚受惊。
  10. 广寒八万户:广寒宫里住有八万户神仙。
  11. 技与女娲争:技艺和女娲争夺天下。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月诗,诗人通过自己的想象,将月亮比作玉斧修整而成的美丽物品。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表达了对月亮的赞美之情。诗中的“冰轮”和“玉斧”等意象,都富有诗意,让人感到新奇和美妙。同时,诗人也通过对月亮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

首句“玉斧修成月”,诗人用“玉斧”这一意象,巧妙地描绘了月亮的美丽。玉斧修整出的月亮,如同一位美丽的女子,散发着迷人的光彩。这句诗不仅形象生动,还蕴含着诗人对美的追求和赞美之情。

次句“我问青天月,如何缺又生。”诗人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读者思考月亮的来历。诗人似乎在询问,这美丽的月亮是如何形成的?它为何会不断缺损然后又重新生长?这句诗充满了哲理,引发了读者的思考。

第三句“冰轮看碾去,玉斧想修成。”诗人通过比喻和想象,展现了他对月亮的深刻理解。冰轮在慢慢转动,仿佛在碾磨着什么;玉斧则像是一位艺术家,正在努力地将这块未经雕琢的璞石修整成一件美丽的艺术品。这句诗不仅富有画面感,还蕴含着诗人对艺术创造的赞美之情。

第四句“睨视柯谁执”,诗人的目光投向了树枝上的柯叶。他似乎在注视着那片叶子,思考着它的主人是谁。这句诗既富有诗意,又带有一种神秘感。诗人通过这个动作,进一步描绘了他的内心世界,展示了他对自然世界的深深敬畏和向往。

第五至第八句,诗人通过对传说中的神话故事进行描绘,展现了他对月亮的无尽想象。他想象着有一块未曾雕琢的璞石,谁能给它取名?元功无此巧,素魄岂能盈?诗人通过对这些神话故事的描绘,表达了他对月亮的赞美之情,同时也揭示了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认为,真正的美不在于外表的华丽,而在于内在的品质和价值。

最后两句“兔向圆时捣,蟾因琢夜惊。”诗人通过描述兔子和蟾蜍的故事,表达了他对月亮的独特感受。他看到兔子在月亮圆的时候捣药,感受到蟾蜍因为被打磨而夜晚受惊。这两句诗既富有画面感,又带有一种神秘感。诗人通过这些生动的场景,进一步描绘了他的内心世界,展示了他对大自然的深深敬畏和向往。

第九句“广寒八万户”,诗中的广寒宫,是古代神话中的仙宫之一,据说居住着八位仙女。这一句诗通过描绘广寒宫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逃避。

第十句“技与女娲争”,诗人以女娲为参照物,展现了自己的技艺和才华。他认为自己的技艺已经超过了女娲,甚至与她竞争。这两句诗不仅展现了诗人的勇气和自信,还体现了他的独立和自主精神。

这首诗通过对月亮的描绘,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人生观。他通过自己的想象,将月亮比作玉斧修整而成的美丽物品,表达了对美的追求和赞美之情。同时,他通过对神话故事的描绘,展现了他对自然的敬畏和向往,以及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逃避。这首诗既富有诗意,又带有一种哲理性,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感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