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尽三巴月,凄凉杜宇声。
今人谁与语,故主自呼名。
啼血嗟何意,前身恨未平。
转喉曾有讳,弄舌似犹生。
姓字诸禽识,君臣易世轻。
提壶无意绪,醉魄谩飞鸣。

【注释】

杜宇:杜鹃,又名子规,古代传说中蜀地的鸟。

三巴:指四川、贵州、云南一带。

今人:当代之人。

自呼名:自称其名。

啼血:杜鹃啼时,声如血滴。嗟何意:叹惜什么?

前身恨未平:恨自己前世未能升天。转喉曾有讳:转口说话有避讳。讳,古时避讳的字。弄舌似犹生:学舌学得很像,但终究还是不如真鸟。

姓字诸禽识:鸟类都能认识它的叫声。君臣易世轻:君主易位,地位变轻。

提壶无意绪:提酒壶没有心思去饮酒。醉魄谩(mán)飞鸣:喝得醉醺醺地,声音乱飞乱叫。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诗人通过描写杜鹃的啼哭之声和行为,抒发了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全诗以“杜宇”为主,通过对杜鹃啼哭之声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关注和忧虑。

首联“叫尽三巴月,凄凉杜宇声”,描绘了杜鹃在夜晚的哀鸣,声音凄凉,仿佛叫尽了整个三巴之地的月亮。这一联直接点明了主题——杜鹃的啼哭。

颔联“今人谁与语,故主自呼名”,诗人以反问的形式,表达了对于当今统治者的不满和担忧。他担心这些统治者无法理解杜鹃的内心世界,也无法体会它的痛苦。

颈联“啼血嗟何意,前身恨未平”,进一步描绘了杜鹃的啼哭声中蕴含的情感。它感叹自己的啼哭为何如此悲伤,仿佛带着前世未了的仇恨。这里的“啼血”和“前身恨未平”都形象地表现了杜鹃的情感深度。

尾联“转喉曾有讳,弄舌似犹生”,诗人通过对比来表达他对杜鹃行为的理解和同情。他认为杜鹃虽然能模仿人类的语言,但是这种模仿并不能完全替代真正的人类情感,因为真正的情感是无法被完全模拟的。这里的“弄舌似犹生”也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杜鹃的情感态度。

这首诗通过对杜鹃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关注和忧虑,同时也表达了对杜鹃情感的理解和同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