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浪中碧眼胡,赤脚笑踏雁衔芦。太平寺主不知我,观音后身谁诳渠。
是身如幻本来空,偶然游戏非神通。当年涉海向震旦,扁舟本与商胡同。
君不见壶丘弟子御风飞,犹有所待周笑之。又不见横抛锡杖渡水僧,回瞻黄檗称大乘。
此胡法器更奇在,何曾以此为圣解。萧郎不悟义不留,却要时人略惊怪。
异时埋骨寄熊耳,万里西归提只履。忽从葱岭遇宋云,雅意依然今日是。
此图谁笔面如活,客来却咏凌波袜。若将底事比渠侬,老胡暗中定羞杀。
诗句释义与赏析
第一句:”白头浪中碧眼胡,赤脚笑踏雁衔芦。”
- 关键词解释: 白头浪,浪花,碧眼,胡人。
- 译文: 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一个白发苍苍、拥有碧蓝眼睛的胡人,赤脚踩着雁群衔来的芦苇。
- 赏析: 这一句通过“白头”和“碧眼”的对比,描绘出了一个异域风情的画面,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异国文化的好奇和向往。通过描述其赤脚踏苇的场景,进一步增添了一种生活化、接地气的氛围。
第二句:”太平寺主不知我,观音后身谁诳渠。”
- 关键词解释: 太平寺主,观音菩萨。
- 译文: 太平寺的主僧并不了解我,而观音菩萨的化身也难以让人相信。
- 赏析: 这里通过对比寺庙中的僧侣和佛教中的观音菩萨形象,展现了诗人对宗教神秘性的思考。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真理和信仰的追求。
第三句:”是身如幻本来空,偶然游戏非神通。”
- 关键词解释: 身如幻,本来空。
- 译文: 我的身体如同幻影一般,原本就是虚无的。我的行为只是偶尔的游戏,并不是真正的神通。
- 赏析: 这句话揭示了诗人对于生死观的看法,即一切生命都是虚幻的,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的态度,即要超脱物质追求,追求精神层面的提升。
第四句:”当年涉海向震旦,扁舟本与商胡同。”
- 关键词解释: 震旦,中国古称。商胡同,古代地名。
- 译文: 当年我曾经乘船跨越大海,前往中国(震旦)。我的船只曾经停泊在商胡同。
- 赏析: 这句表达了诗人的冒险精神和对远方的向往。通过描述自己的航行经历,诗人展现了自己的勇气和坚韧。
第五句:”君不见壶丘弟子御风飞,犹有所待周笑之。”
- 关键词解释: 壶丘子,传说中的人物。
- 译文: 你难道没看见壶丘子的弟子们御风飞翔吗?他们仍然需要周朝的人去嘲笑他们。
- 赏析: 这句通过对比壶丘子弟子们的飞翔与周朝人的嘲笑,暗示了社会对异乡人士的偏见和嘲讽。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这种偏见的不满和反抗。
第六句:”又不见横抛锡杖渡水僧,回瞻黄檗称大乘。”
- 关键词解释: 横抛锡杖,禅宗用语。黄檗,禅宗大师。
- 译文: 你难道没有看见那些横抛锡杖的渡水和尚吗?回头望去,那位被称为大乘的黄檗大师也在说法。
- 赏析: 这句通过描述禅宗僧人的形象和行为,展现了禅宗文化的魅力和影响力。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禅宗文化的认同和赞赏。
第七句:”此胡法器更奇在,何曾以此为圣解。萧郎不悟义不留,却要时人略惊怪。”
- 关键词解释: 法器,佛教用语。萧郎,比喻不明事理的人。
- 译文: 这个胡人使用的法器更加奇特,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就是圣人。不明事理的人不会理解这个道理,但还是要让人们感到惊讶。
- 赏析: 这一句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于禅宗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反思。
第八句:”异时埋骨寄熊耳,万里西归提只履。忽从葱岭遇宋云,雅意依然今日是。”
- 关键词解释: 异时,未来。埋骨,安葬。熊耳山,地名。宋云,东汉时期的高僧。
- 译文: 如果将来有一天我会埋骨于熊耳山,我将带着一只能载物的大鞋(只履)行走万里。突然在葱岭遇到了宋云,他依然保持着当年的优雅风度。
- 赏析: 这句话通过设想未来的情境,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许。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过去历史人物的怀念和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