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人久不见,乍见杂悲喜。
新雁如故人,一声惊我起。
把酒不能觞,送目问行李。
曾云行路难,空蒙千万里。
塞北多关山,江南渺云水。
风高吹汝瘦,旅伴今馀几。
斜行不少驻,灭没苍烟里。
羁游吾亦倦,客程殊未已。
扁舟费年华,短缆系沙尾。
物生各有役,冥心听行止。
江郊匝地熟,场圃平如砥。
归期且忽念,共饱丰年米。
【诗句翻译】:
九月三日,在胥口住宿,我听到了雁鸣声。很久不见老朋友了,一见面却有悲喜交加的情绪。新来的大雁和老友一样,一声鸣叫让我从睡梦中醒来。我把酒不能喝,只能望着朋友询问他的行囊。曾说你行走困难,现在却飞越了千万里的距离。塞北多关山,江南渺云水。风高吹拂着你瘦弱的身体,旅伴如今还剩下几个?斜行时不停歇,消失在了苍茫的烟雾里。羁旅行走已感到疲倦,客人的旅程还未结束。扁舟度过年华,短缆系在沙岸上。万物都有各自的使命,我们默默聆听它们的到来与离去。江郊到处是熟识的土地,田间的场圃就像磨刀石一样平整。我思念归期的心情突然又涌上来,一起吃饱丰年米。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益所作,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故人和旅途的怀念之情。全诗以雁为主题,通过描写雁鸣声、新雁和老雁的不同特点,以及雁的迁徙过程,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故人和旅途的思念之情。
首句“九月三日宿胥口始闻雁”直接点题,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主题——雁鸣。第二句“故人久不见,乍见杂悲喜”,则是对旧游的追忆。诗人回忆起与故人久别重逢的情景,心中充满了喜悦与激动。然而,这种喜悦很快就转化为悲伤,因为相见时的欢愉过后,诗人发现故人已经变得陌生起来。这种情绪的转变,正是诗人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
第三、四句“新雁如故人,一声惊我起。”则是对新雁的描述。新雁的出现,让诗人想起了故人,而一声雁鸣则让他从睡梦中惊醒。这两句诗通过对新雁与故人的对比,进一步加深了诗人对故人的思念之情。
接下来的几句诗中,诗人用“把酒不能觞”、“送目问行李”等词语,表达了与故人分别的不舍与牵挂。同时,诗人还将目光投向了远方的朋友,希望他一路平安,早日归来。然而,现实却并非如此,故人已经远行千里。
第五句“曾云行路难,空蒙千万里”则是对故人远行的感慨。诗人曾经告诉过故人,行路艰难,而现在他却已经飞越了千万里的距离,这让诗人深感遗憾。
第六句“塞北多关山,江南渺云水”则是对地域差异的描写。北方塞北地区山多关隘,而江南则烟波浩渺,云水相连。这种地域的差异,也让诗人想起了故人所在的南方。
第七句“风高吹汝瘦,旅伴今馀几”则是对旅伴的描绘。风高吹拂着新雁的身体,让它显得更加瘦弱。而旅伴们已经寥寥无几,只剩下了诗人一个人。
第八句“斜行不少驻,灭没苍烟里”则是对飞行路线的描写。新雁斜行时不停歇,消失在了苍茫的烟雾里。这两句诗通过对飞行路线的描绘,让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第九句“羁旅行走已感到疲倦,客程殊未已”则是对旅途艰辛的感叹。羁留异乡已经让人感到疲倦,而漫长的旅途仍未结束。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旅途的无奈与疲惫。
第十一句“扁舟费年华,短缆系沙尾”则是对扁舟生活的描绘。在旅途中,诗人选择了一条扁舟作为交通工具,花费了漫长的岁月。而为了安全起见,他还将短缆系在沙岸上。这两句诗通过对扁舟生活的描绘,让读者感受到了旅途的艰辛与不易。
最后两句“物生各有役,冥心听行止”则是对自然规律的理解。万物都有自己的使命和责任,我们只需默默地听从它们的指引即可。这两句诗通过理解自然规律,让读者明白了人生的道理。
整首诗以雁为主题,通过对雁鸣声、新雁和老雁的特点及飞行路线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故人和旅途的深深怀念之情。同时,诗中也蕴含着人生哲理,让人在品味诗歌的同时,也能领悟到人生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