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弩驱潮水为东,昔年此地识英雄。
素车白马空明上,青盖红旗灭没中。
十万军声西塞月,三千鲲浪北溟风。
乘槎有约终须去,见说银潢与海通。

【注释】

强弩驱潮水为东,昔年此地识英雄:用强弩驱动潮水向东流,当年此地曾留下过英雄的事迹。

素车白马空明上,青盖红旗灭没中:白色的车子和白马在月光下空明高洁,而青盖红旗却在风中消失不见。

十万军声西塞月,三千鲲浪北溟风:十万大军的战鼓声在西塞山的月光下回荡,巨大的海浪仿佛有三千年那么长。

乘槎有约终须去,见说银潢与海通:据说乘着木筏去天河,那是一条通向大海的通道。

【赏析】

《观潮》是宋代诗人苏轼的作品。此诗以咏叹西湖八月观潮的盛况为题,通过写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来表现对大自然威力的赞美,抒发作者自己希望为国家建功立业的壮志。

首联写观潮盛况。开篇即用一“驱”字把潮水写得气势磅礴,如脱缰之马,如出笼之猛兽,不可阻挡,不可遏制。一个“强”字,突出了潮水的强劲之势,也暗示了其来势之猛烈。“驱”,使动词,意为驱使。这里指潮水被潮头所驱,顺流而下。“东”,方位名词,此处作动词用,意为潮水向东奔涌。这一句描绘出钱塘江潮水浩大的场面,气势非凡。

颔联描写了潮头的形态和变化,形象生动。“素车白马”,指白色的车子和白马在月光下空明高洁,比喻英勇的将士像白车白马一样纯洁;“青盖红旗”,指青伞和红旗在风雨中消失不见,比喻英勇的将士在狂风暴雨中英勇奋战。“灭没中”,意谓消失在风雨之中。

颈联写观潮的人声鼎沸。“十万军声”,极言人声之大。“西塞”,泛指南方一带,这里是借代。西塞山在今浙江桐乡县西南,为古代军事要塞,也是观潮胜地。“三万鲲浪”,喻指汹涌澎湃的巨浪,形容观潮的人多得像鲲鹏翻腾的波浪。“北溟”,指北方的大海里。“风”指海上的风,即海风。这两句写出观潮人数之多、声势之浩大。

尾联写作者观潮的感慨。“乘槎有约终须去”,意思是乘坐木筏前往天河的约定终于要实现了,但也要离去了,表达了一种依依惜别的感伤情绪。“银潢”,银河的意思,指天河,暗喻天上的云霄。“北溟”,北方的大海。这句的意思是:虽然要去天河,但是也不能忘记这里的美景,因为那里有你曾经留下过足迹的地方。

全诗语言生动形象,意境开阔宏大,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既写出了观潮的壮美景观,又表达了诗人自己的豪情壮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