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桐三尺蹙龙纹,爨下薪焦偶未焚。
七窍已开犹浑沌,一丝不挂绝声闻。
至音澹薄何如默,大道希夷岂在文。
持赠要知弦外趣,美哉斯意忆河汾。
枯桐三尺蹙龙纹,灶下薪焦偶未焚。
七窍已开犹浑沌,一丝不挂绝声音。
至音澹薄何如默,大道希夷岂在文。
持赠要知弦外趣,美哉斯意忆河汾。
注释:
- 枯桐三尺蹙龙纹:比喻古琴的材质虽然已经干裂,但仍然像龙纹一样美丽。
- 爨下薪焦偶未焚:比喻古琴虽然经过长时间的使用,但仍然保持着原有的质感和温度。
- 七窍已开犹浑沌:比喻古琴虽然有七条弦,但演奏时的声音却像混沌一样没有明确的方向或目标。
- 一丝不挂绝声音:比喻古琴虽然有一根弦,但演奏时的声音却像无物可挂一样清亮而纯净。
- 至音澹薄何如默:比喻真正的音乐是深沉而含蓄的,不需要过多的装饰或修饰。
- 大道希夷岂在文:比喻真正的艺术是简约而不简单的,不需要过多的文字或语言来表达。
- 持赠要知弦外趣:比喻真正的友谊是超越物质层面的,需要用心去感受和理解。
- 美哉斯意忆河汾:比喻欣赏者被这份情谊所感动,仿佛回到了古代的河汾地区,感受着那份宁静和美好。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张古琴的外观和声音,表达了对音乐和友谊的赞美。诗中的“枯桐”象征着古琴历经岁月依然美丽,而“柴火”则暗示了它长时间被使用的痕迹。通过“七窍已开犹浑沌,一丝不挂绝声音”的描述,诗人表达了古琴虽具七弦,但弹奏时却如混沌一片,没有明确的旋律和方向。这种独特的表现手法,使得诗歌更具象化和深刻性。同时,诗人又用“至音澹薄何如默,大道希夷岂在文”两句,表达了对真正音乐的理解,即深沉、含蓄且无需过多修饰的音乐才是最高级的艺术形式。最后,通过“持赠要知弦外趣,美哉斯意忆河汾”,诗人表达了对这份情谊的珍视和怀念,同时也让人联想到河汾地区的宁静和美好。整体来看,这首诗既展现了音乐的魅力,又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怀念,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情感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