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舟渺何之,汹汹吴江水。
走马见新堤,垂虹失旧址。
战艘列旌旗,随风纷旖旎。
须臾暝色至,悲笳数声起。
椎髻黄须儿,臂枪挟弧矢。
篙夫趣登舟,掩篷不敢视。
但闻深夜中,刁斗鸣不已。
及明问前途,山长川弥弥。
我生苦漂零,十载行万里。
焉知及兹晨,忧伤泪如洗。

【赏析】

吴江夜泊,即“夜泊吴江”。《全唐诗》中无题名诗。此为唐人绝句,作者已不可考。这首诗描写了夜泊吴江时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人漂泊异乡的悲愁情怀。

首句写泛舟远行,不知去处。次句写汹涌澎湃、奔流不息的吴江水。第三至六句写夜宿新堤,见有战船列队,旌旗飘扬,随风摇曳多姿;黄昏后,听到哀婉凄清的笳声。七到九句写篙夫驾舟登岸,掩篷不与同舟人相见;只听见刁斗(军中夜间计时用的铜壶滴漏)声,不绝于耳。最后两句写天将破晓时,诗人询问前途,但只见山长川阔,无边无尽。尾联表达了诗人对人生道路坎坷不平、命运多舛的感慨。

首联“扁舟渺何之”,点明泛舟远行;“走马见新堤”,交代夜泊地点。“走马”二字,化用《晋书·王恭传》,言王恭骑走马,过江而止,见新亭临江而建,因作《咏怀》诗。此处暗用典故,以“新堤”代指吴江,既点明夜泊地点,又暗示泛舟远行的缘由。“汹汹吴江水”,形容吴江水势汹涌澎湃,波涛汹涌,形象地写出了吴江水的特点。“走马”一词,既点出夜泊地点,又暗含泛舟远行的缘由,同时借“走马”两字,也暗示了泛舟远行的心境。

颔联“走马见新堤,垂虹失旧址。”写诗人夜宿新堤,发现旧时著名的垂虹桥已经不复存在了。这里的“垂虹”指的是吴江上原有的一座桥,因其形似彩虹而得名。“新堤”则是指诗人夜宿的新堤,也就是前面提到的新堤。这两句话通过对比的方式,展现了吴江水势汹涌澎湃、波涛汹涌的景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旧日辉煌景象的怀念之情。

颈联“战艘列旌旗,随风纷旖旎。”写战船列队,旗帜飘扬,随波逐流,姿态各异。这里的“战艘”指的是古代战争中的战舰,而“旌旗”则是古代军队常用的标志物。这两句话通过描绘战船列队的壮观景象和旗帜飘扬的姿态,展现了吴江山水壮美的自然景色和战争的紧张氛围。

尾联“须臾暝色至,悲笳数声起。”写天色渐暗,听到几声悲凄的笳声。“须臾”指的是片刻之间,“暝色”则是指天色变暗,也就是傍晚时候。这两句话通过描绘天色渐暗和听到几声悲凄的笳声的景象,传达了诗人内心的悲伤和无奈。

尾联“椎髻黄须儿,臂枪挟弧矢。”写一个头戴椎髻、胡须花白的儿童,手中握着弓箭,准备作战。“椎髻”是一种古代汉族男子的一种发型,即头顶梳成椎状发髻。“黄须儿”则是指头发呈黄色的儿童。这两句话通过描绘这个手持弓箭的儿童的形象,传达了诗人对于战争和暴力的厌恶和反感。

尾联“篙夫趣登舟,掩篷不敢视。”写篙夫催促乘客登舟,但乘客却掩篷不敢相视。“篙夫”是泛指船上划船的人,“趣登舟”则是催促乘客登上船的意思。“掩篷不敢视”则是说乘客因为害怕而不敢看篙夫。这两句话通过描绘乘客在船上的紧张和恐惧的状态,传达了诗人对于战争和暴力的恐惧和无奈的心情。

尾联“但闻深夜中,刁斗鸣不已。”写夜晚寂静无声,只有听到远处传来的刁斗声不断回荡。“深夜”指的是夜晚的时候,而“中”则是表示声音从远处传来的意思。“刁斗”是一种古代军队中的信号器具,形状类似酒壶,用来传递消息或进行夜间巡视。这两句话通过描绘夜晚寂静无声的场景和刁斗声回荡的声音,传达了诗人对于战争和暴力的恐惧和无奈的心情。

尾联“及明问前途,山长川弥弥。”写天亮时,询问前方的道路,只见山高水长,连绵不绝。“及明”则是说天亮之后。“前途”指的是前方的道路。“山长川弥弥”则是形容山峦起伏连绵不绝,江河湖泊纵横交错,景色壮观美丽。这两句话通过描绘天亮后的景象,传达了诗人对于大自然的赞美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吴江东边山水的美丽景色和诗人夜泊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战争和暴力的厌恶和反感,以及对于人生道路坎坷不平、命运多舛的感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