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闻月岩岩上月,无今无古无圆缺。
天无二日月有二,此岂鬼剔神剜出。
我从前月客帝京,月明忽苦虾蟆精。
尔时见天会事发,誓取妖蟆膏寸铁。
不知岩月当此时,上睹月食悲不悲。
我行过此三叹息,此月不食彼月食。
再拜山灵问川后,妖蟆到底受磔否。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赏析作者思想感情和领悟诗句内涵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研读诗词内容,把握其思想内容和情感倾向,然后结合写作背景、诗词中的意象以及修辞手法进行分析。
甲戌六月十四日:农历五月初十。
月食过半:月食已过一半。
七月十四日抵广信月岩有感而作:七月初四日,到达广信月岩有所感触而作此诗。
昔闻月岩岩上月,无今无古无圆缺:以前听说月岩顶上的月亮,没有现在这样圆,也没有过去那样圆。
天无二日月有二,此岂鬼剔神剜出:天上没有两个太阳,地上却有两个太阳,难道是鬼在挖去一个,神在剜出另一个吗?
我从前月客帝京,月明忽苦虾蟆精:我从前在京城为官,明亮的月光突然让我感到了蛙精的苦恼。
尔时见天会事发,誓取妖蟆膏寸铁:那时看见上天要发生什么事情,发誓要取得蛙精的一点血肉。
不知岩月当此时,上睹月食悲不悲:不知道山里的月亮当时正在这个时候,看到月食会高兴吗?
我行过此三叹息,此月不食彼月食:我行走到这里三次叹气,这个月不出现食月的现象那个月就会出现。
再拜山灵问川后,妖蟆到底受磔否:再次拜祭山川之后,蛙精到底遭受了什么惩罚呢?
【答案】
“昔闻”“无今无古”“无”字用得妙,说明月岩之上的月亮没有现在这样圆;“天无二日”句用夸张的手法写天上只有一个太阳。诗人通过夸张和对比的写法,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愤懑之情。“尔时”、“此月”两句写诗人在京城为官时的遭遇及对当时朝政的不满情绪,同时暗含自己因直言进谏而遭贬谪的辛酸之泪。“不知”“当此”一句写诗人对山中月食现象的不解和疑惑,也暗含诗人对朝廷的失望和对现实的无奈。“我行过此”“我行到此”,表明诗人在经过山间月岩时,心情复杂、百感交集。“三叹息”一句写出诗人对月蚀现象的不解和担忧。最后“再拜”一句,既表现了诗人对山间月岩的虔诚,也表现出诗人对山中月蚀现象的敬畏和关切。“妖蟆到底受磔否”,以问答的方式,表达出诗人对于当时社会腐败和黑暗的愤慨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