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年北兵浒黄渡,官军一万丫岩驻。岩前十里无人烟,焉知今日重生聚。
老翁殷勤指长孙,生时开庆方改元。今年裹头明年娶,感荷太平天子恩。
传闻鼎湖龙又逝,空馀弓剑留人世。天上唯多三数公,社稷苍生谁早计。
老翁忧时色枯槁,羸卧岩前分犊草。京师来往千万人,欲问明时知者少。
嗣皇继圣生神灵,西陲何事犹徵兵。襄樊未复郢又急,正阳新筑淮未平。
吾侪红额今有几,青袍白马纷纷是。岩前鬼磷阴雨青,老翁说着心胆惊。
愿君努力扶休明,翁也菁羹橡饭安馀生。

【注释】

甲戌:唐宪宗元和十一年。丫头岩:山名。在今安徽黄山市屯溪县境内。黄渡:古渡口,在今安徽省歙县北。浒:通“浒”,泛指河流。官军一万:指官军驻军一万人。丫岩:山名。在今安徽省歙县南。驻:驻扎。焉知今日重生聚:哪知道今天又聚集起来。生时开庆方改元:生时开庆元年,改元为元。开庆:宋宁宗年号,1225-1226年。裹头:缠头,古代女子的一种发式。娶:成婚。感荷:感激。太平天子恩:感谢皇帝的恩惠。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晚年所作,感慨国势凋敝、民不聊生,抒发了对朝廷的不满和对民生的忧虑。全诗以时间为线索,从过去写到现在,从个人到国家,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首联:“昔年北兵浒黄渡,官军一万丫岩驻。岩前十里无人烟,焉知今日重生聚。”

这是第一句,写诗人年轻时曾在北方参加过战斗,那时官军驻扎在丫岩附近。当时这里人迹罕至,荒凉冷清。然而现在却热闹非凡,官军云集,人们纷纷赶来参加庆典,真是大不相同啊。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时光流逝、世事沧桑的感慨。

第二联:“老翁殷勤指长孙,生时开庆方改元。今年裹头明年娶,感荷太平天子恩。”

这是第二句,描述一位老翁热情地向诗人介绍他的孙子,并告诉他孙子出生时正是开庆元年,改元后又是一年。这两句诗通过老翁的讲述,展示了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太平盛世的怀念和向往。

第三联:“传闻鼎湖龙又逝,空馀弓剑留人世。天上唯多三数公,社稷苍生谁早计。”

这是第三句,描述了传说中帝王将相的命运无常,他们死后化为龙,但如今已无踪影。只有那些手握弓剑的人还留在人间,为国家和百姓着想。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现实的无奈。

第四联:“老翁忧时色枯槁,羸卧岩前分犊草。京师来往千万人,欲问明时知者少。”

这是第四句,描述了老翁因忧虑国家局势而面色憔悴,身体虚弱地躺在岩石上。而京城中来往的人们却络绎不绝,想要询问国家的大事却无人知晓。这句诗揭示了社会的动荡不安和政治上的混乱。

第五联:“嗣皇继圣生神灵,西陲何事犹徵兵。襄樊未复郢又急,正阳新筑淮未平。”

这是第五句,表达了对皇帝的忠诚和信仰。他相信皇帝具有神灵般的能力,能够解决国家面临的困难。同时,他也关心西部边境的战事,希望政府能够尽快平息叛乱。这句诗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大局的关注和期望。

第六联:“吾侪红额今有几?青袍白马纷纷是。岩前鬼磷阴雨青,老翁说着心胆惊。”

这是第六句,诗人感叹自己的头发已经变白,曾经的战友如今已所剩无几。而年轻的将领们却身着青袍白马,英勇善战。然而,在阴暗的雨天里,岩前的鬼影闪烁着阴森的光芒,让老翁感到心惊肉跳。这句诗通过形象的描述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对士兵的同情。

第七联:“愿君努力扶休明,翁也菁羹橡饭安馀生。”

这是第七句,诗人祝愿年轻的将领们能够努力为国家的未来而奋斗,同时也表示自己愿意继续为国家尽忠职守,过上安宁的生活。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年轻一代的期望和对自己的责任担当。

整首诗以时间为线索,从过去写到现在,从个人到国家,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太平盛世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