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月无盈亏,劫烬有新故。
嗟嗟补蹠翁,乃复不早悟。
为王虽云乐,万几实心蠹。
世尊悯众生,引手弘六度。
以我智慧灯,照彼八正路。
令于淤泥中,识此清净土。
我本有发僧,静参无二句。
拊图对青山,了然见心素。
从兹谢笔墨,白云共朝暮。
剥啄谁扣门,法喜慎勿语。

【注释】

题:在画上题词。补蹠翁:传说中的人物,姓跖,名叟,相传他晚年出家为僧。圣月无盈亏:佛经上说“如来藏”像月亮一样圆满。劫尽烬有新故:佛教认为人死之后,灵魂投生到六道轮回之中,旧的死亡消失,新的死亡又起。嗟嗟补蹠翁:感叹补蹠翁没有早觉悟。乃复不早悟:指补蹠翁仍然不能觉悟。为王:做国王。万几:帝王处理政务。实心蠹:实际是蛀虫。世尊:佛教对释迦牟尼的尊称。悯众生:哀怜众生。弘六度:弘扬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以我智慧灯:用我的聪明才智来照明。八正路:佛教修行的八条正确道路。淤泥中:泥泞污秽之地。清净土:清净的地方。本有发僧:本来已经出家的僧人。静参无二句:静心参拜,领悟佛理。二句:两个意思。无二句:指悟了佛理。拊图:抚摸着画。了然见心素:清楚地看见了自己的本性。了然:清楚地。心素:佛家的用语,表示本性。从兹:从此。谢笔墨:谢绝世俗的笔墨纸砚。白云共朝暮:与白云一起朝夕相处,过着隐居的生活。剥啄谁扣门:敲门声。法喜:佛教用语,指佛法的喜悦。慎勿语:千万不要说出。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贾岛创作的一首题画诗,作于公元851年(唐文宗开成四年)。作者通过描绘一幅《补蹠翁图》,借题发挥,抒发自己对于佛道的体会和追求。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表现了诗人对佛道的执着追求和对人生真谛的探寻。

首联“圣月无盈亏,劫烬有新故。”诗人用佛经上的话来形容“圣月”(即佛性)的永恒不变,而人的生死轮回却如同日食月蚀一样,有新旧更替的现象。这一比喻既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又表达了诗人对于生死轮回的深刻感悟。

颔联“嗟嗟补蹠翁,乃复不早悟。”诗人感叹补蹠翁无法早有所悟,因为他认为补蹠翁还未能认识到佛性和人性的相通之处。这一观点既体现了诗人对于佛道的深刻理解,也表达了他对人生真谛的探求。

颈联“为王虽云乐,万几实心蠹。”诗人认为,即使是做皇帝的人虽然享受着快乐,但内心却如同蛀虫一般被烦恼所侵蚀。这一比喻既揭示了统治者内心的矛盾和挣扎,又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苦乐的真实感受。

颔联“世尊悯众生,引手弘六度。”诗人引用佛教经典中的一句话:“世尊悯众生”,表示世间的众生都是需要关爱的。而“引手弘六度”则是指佛教徒应该广结善缘,弘扬佛道。这一观点既体现了诗人对于佛教教义的理解,也表达了他对众生的关爱之情。

尾联“以我智慧灯,照彼八正路。”“以我智慧灯”指的是诗人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来照亮别人的道路。而“照彼八正路”则是指引导他人走上正确的道路。这一观点既表达了诗人对于佛道的实践精神,也体现了他对于众生的关怀之心。

整首诗以一幅《补蹠翁图》为载体,通过诗人的细腻描绘和深情抒写,表达了他对佛道的理解和追求,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人生真谛的探寻和探索。诗中的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让人回味无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