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岁春风客帝京,西湖烟雨过清明。
苏堤画舫春三月,天竺清钟夜五更。
行李裹书归旧隐,野花沽酒赏新晴。
只缘未读时文熟,端合山中且菜羹。
【注释】
去岁春风客帝京:去年的春天,我来到京城。
西湖烟雨过清明:清明节那天,西湖上笼罩在烟雨之中。
苏堤画舫春三月:三月初春时节,苏堤上的画舫。
天竺清钟夜五更:夜晚五更的时候,天竺山上传来清幽的钟声。
行李裹书归旧隐:带着书籍和行李回家。
野花沽酒赏新晴:用野花酿制的美酒,赏着晴朗的天空。
只缘未读时文熟,端合山中且菜羹:只是因为没读过时文,所以觉得山中生活更加惬意。
【赏析】
这首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诗题中的“次友人”是指诗人在杭州与友人相聚,而“示诗集”是说友人把诗集拿给他看。全诗四首,这是第一首。
首句“去岁春风客帝京”,交代了时间地点,去年春天,诗人来到京城。
二、三句“西湖烟雨过清明”描绘出一幅美丽的西湖景色图:清明时节,西湖上笼罩在烟雨之中。
四、五句写友人在苏堤上划船游览:“苏堤画舫春三月”,三月初春时节,苏堤上的画船缓缓行驶;“天竺清钟夜五更”,夜晚五更时分,天竺山上传来清脆的钟声。
六、七句写诗人回家的情景:“行李裹书归旧隐”,带着书籍和行李回家;“野花沽酒赏新晴”,用野花酿制的美酒,赏着晴朗的天空。
最后两句:“只缘未读时文熟,端合山中且菜羹。”是因为没读过时文,所以觉得山中生活更加惬意。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山中生活的向往和喜爱,也反映了作者厌倦官场生活、追求自然田园生活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