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人三十九,已叹日斜时。
吾今七十六,屈指一倍之。
岂唯桑榆晚,正自入崦嵫。
灰中炭暗尽,岂不心自知。
且饮生朝酒,更赋梅山诗。

【注释】

东坡:指北宋文学家苏东坡,字子瞻。

三十九:苏轼生于公元1037年,到除夜时已四十一岁。

引乐天:白居易曾写《自吟三十首》,其中有“七十老翁新过立”句。

行年:年纪。

暮日斜时:夕阳西下的时候。

生朝:生日。

灰中炭暗尽:比喻人到了老年,精力衰退。

崦嵫(yānzī):山名,在今陕西宝鸡西南。传说日入山而落为三足乌,故又名三足鸟山或乌山,亦作崦嵫山、崦山。后以喻晚年或暮景。

【赏析】

苏轼在《东坡七十二岁诞辰》诗中说:“去年今日是除夜,来年今日是生朝。”这首诗是他七十六岁的生朝所作。

“昔人三十九,已叹日斜时。”“昔人”,即古人、前辈。古人三十九岁,已叹息太阳已偏西。苏轼在这里用古人之语,说明自己虽然才四十八岁,但已经感到了时间的飞逝。

“吾今七十六,屈指一倍之。”“屈指”就是屈指数数的意思。屈指一倍之,就是屈指数一下自己的年龄,发现已经是七十六岁了。

“岂唯桑榆晚,正自入崦嵫。”“桑榆晚”和“入崦嵫”都是形容人的晚年。这里用两个典故来形容自己已经到了晚年。桑榆,古代传说中的日落之处;崦嵫,也是日落之处。

“灰中炭暗尽,岂不心自知。”“灰中炭暗尽”,比喻人老了精力就衰败了。“心自知”,也就是心里自然知道。苏轼通过这两句话表达了自己对人生衰老的认识。

“且饮生朝酒,更赋梅山诗。”“生朝酒”,是指庆祝生日的酒。苏轼此时已经七十六岁了,因此他喝了一杯庆生的酒,又赋了一首诗。

这首诗的前两句用古人三十九岁感叹日斜,说明苏轼自己虽才四十八,却已经感到了时间的飞逝。接着用杜甫诗“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来表达自己对年华易逝的感慨。后两句则用“桑榆晚”、“崦嵫”来表达自己已经到了晚年。最后两句则是对生活的总结,也可以说是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