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风俗醇,田野多贤人。
沮溺识孔丘,渔父辞伍员。
后世多薄俗,往往妖孽作。
小则为胜广,大则为莽卓。
物坏虫生之,俗坏奸生之。
古道日已远,呜呼其可悲。
【诗句解读】
- 中古风俗醇,田野多贤人。
- 此句描绘了中古时期社会风气的淳朴,人民普遍具有高尚的德行和才华。
- 沮溺识孔丘,渔父辞伍员。
- 沮溺是孔子的弟子之一,而渔父可能是与伍子胥有故事的人物(伍子胥曾为吴国重臣,晚年被吴王猜忌后逃亡至楚国,最终自杀)。此句暗示历史上有许多值得尊敬的智者和贤人。
- 后世多薄俗,往往妖孽作。
- 这里指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社会风尚变得轻浮、不道德,甚至出现了一些邪恶的行为或思想。
- 小则为胜广,大则为莽卓。
- 胜广和莽卓都是历史上著名的人物,胜广以智谋著称,王莽则是后来篡夺汉朝政权的王莽。这句话可能表示在小范围内,这些行为可能被视为智慧或策略;但在更大的范围内,它们可能被看作是错误或危险的行为。
- 物坏虫生之,俗坏奸生之。
- “物坏虫生”和“俗坏奸生”分别意味着物质的腐败和风俗的败坏都会导致不良现象的产生。
- 古道日已远,呜呼其可悲。
- 最后两句表明古代的理想和道德标准已经逐渐消失,这种变化令人感到悲哀和可惜。
【译文】
中古时期,人们崇尚质朴的社会风气,田野间涌现出许多有德之人。
孔子的弟子沮溺和渔家老人伍员的故事,反映了历史上那些值得尊敬的智者和贤人。
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社会风尚变得轻浮,甚至出现了一些邪恶的行为。
无论是小范围还是大范围,这些行为都可能带来不良的影响。
物质的腐败和风俗的败坏都会导致社会的堕落和不公。
古代的道德标准已经被遗忘,这种变化让人感到悲哀和惋惜。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中古时期社会风貌的描述,表达了对那个时代人们品德和行为的高度赞扬,同时也批评了时代变迁中道德和风尚的衰败。诗中的“沮溺”“伍员”等人物,以及他们的故事,都是对历史记忆的引用,用以象征那个时代的人们的智慧和美德。通过对比古今,诗人强调了保持良好风俗的重要性,以及社会道德标准的持续重要性。整体而言,这首诗是对过去美好时光的一种怀念和对未来的期望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