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若不神,何以惊物而惧人。君道若不神,何以号令鼓万民。
故圣人以是而设教,奄有四海,为天下君。

【解析】

这是一首托物讽喻的诗,借“天道”和“君道”的不神奇来讽谕统治者应具有圣明之德。全诗分三层。第一层写天、君道的“不神秘”。“天”本为自然现象,但在这里被赋予了人格属性:“不神”;“君”则指君主,也用人格化手法说:“不神”。这两句是说,如果天和君都不具备神奇的特性,那它们又怎能使万物受到惊扰而使人心生恐惧呢?第二层写圣人以神妙之道治理天下,使四海统一。“奄有四海”意即统辖全国。“为天下君”指统治天下。这两句是说,只有像圣人那样,把神奇之道运用于治理国家,才能实现四海统一,成为天下的主宰者。第三层总结前二句,进一步说明圣人之所以能够统辖天下,关键在于他具有圣明之德。“故”是“所以”的意思。这一层是全诗的主旨所在,也是议论的重点。诗人从“天地不神”推出“君道不神”,再由“君道不神”推出“圣人设教”,最后归结于“圣明之德”才是统辖天下的关键。

【答案】

①天道:自然规律;不神:没有神性;②君道:君王的统治方式;不神:没有神性;③圣人:指具有圣明之德的人;④奄:覆盖。

译文:

天道本身并不神奇,怎能使万物受到惊扰而令人心生畏惧?君主之道本身也不神奇,怎能使万民顺从并鼓起勇气?因此圣人以这种神妙之道来设立教化,统一了四海,成为天下的主宰。

赏析:

此篇是一篇托物言志之作。首联提出中心论点“天道不神,何以惊物而惧人?”意思是说,如果天道本身没有神奇之处,那么它怎么能惊动万物,令人们惊恐害怕呢?“君道不神”,同样道理,如果君主没有神奇的统治能力,那么他又能怎样使民众服从命令,振奋精神呢!这里作者通过反问的方式,对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作了有力的批驳。接着,诗人以“故圣人以是而设教”,“故”字表明了因果的逻辑关系。意思是说,圣人之所以能统辖天下,关键在于他具有圣明之德。“设教”二字表明了教化的目的。

此诗的主旨在于揭露封建社会统治者的虚伪面目,指出其统治手段缺乏神奇色彩。诗人在肯定了天道、君道的神秘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了统治者的虚伪与无能。这就有力地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天命思想和君权神授论。同时,诗人还强调了圣人的作用,认为正是圣人的神妙之道,才使天下大治。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统治者的神圣地位,从而有力地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的不满和愤慨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