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请雨谒龙公,日脚已敛云冲融。
解衣盘礴暂小憩,清谈对此两相翁。
霏霏锯屑引意静,爇鼎忽闻弹丝桐。
少年水师貌颇古,十指卷袖如剥葱。
初为宫声变羽调,雅澹更觉神雍容。
是时昼晷屋角转,汹涌万木鸣西风。
吹蝉得志竞清啸,恍异人境如天宫。
兹山颇疑洞府外,地有奇石皆玲珑。
是何美韵惬振玉,意欲直造无何中。
尘埃自叹百僚底,谁谓一日欣遭逢。
更须霖雨起焦旱,兹游可记传无穷。
【注释】:
- 杨高士,指杨敬之。2. 来请雨谒龙公:唐人有《谒龙潭歌》云:“我来时,见龙潭水色澄清,潭中有大龟浮游。我与潭中大龟对坐,谈天地之大,宇宙之微。”此诗即用其意。3. 日脚已敛云冲融:谓天光渐收,云气浮动,天色渐晴。4. 霏霏锯屑引意静:指细雨纷纷,如锯木般声响,使心情宁静下来。5. 爇鼎忽闻弹丝桐:言在炉鼎上烹煮食物时,忽然听到琴声从远处飘来,如丝竹之声。6. 少年水师貌颇古:指年轻的水手们长相古朴。7. 初为宫声变羽调:原为宫音而转调成羽音。8. 地有奇石皆玲珑:地上有奇特的石头,都是玲珑剔透。9. 是何美韵惬振玉:指这些美妙的乐音,能使玉石震动。10. 尘埃自叹百僚底:指自己感叹自己地位低下,如同百僚之中的尘土一样。11. 谁谓一日欣遭逢:谁说今天能有幸遇见这样的好天气?12. 更须霖雨起焦旱:更要等到下雨,才能解除干旱。13. 兹游可记传无穷:这次游览可以永远记住,流传无穷。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山间景色的诗。诗人杨敬之在雨后游览了一处山景,并作此诗。
首句“我来请雨谒龙公”,说明他是特意来到这个地方,希望遇到一场春雨,所以用“请雨”两字,表现了他对春天的喜爱及对雨的期盼。“日脚已敛云冲融”写雨后阳光明媚,天空晴朗,云彩散开,光线明亮。接着两句,他解衣盘礴(pán bó)暂小憩,清谈对此两相翁。意思是说他脱衣躺下休息,和友人一起清谈。“翁”在这里指代朋友。这两句写出了他悠闲的心情。
五、六句写雨后天晴,万木葱翠的景象。“霏霏锯屑引意静”,“霏霏”是细密的样子,“锯屑”比喻雨点像锯子一样密集;“意静”是指心境平静。诗人以拟人的手法把雨点比做锯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雨点打在树叶上的清脆声音,使人感觉十分宁静。“爇鼎忽闻弹丝桐”,“爇”(rú)是烧的意思。“鼎”是古代的一种锅具,这里指炉具。“弹丝桐”,指的是弹琴。“丝桐”指琴。诗人以炉中的柴火燃烧着发出的声音,比喻远处传来琴声,好像有弦乐器在弹奏,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这两句既写出了雨后天晴,万物复苏的景象,又表现了诗人听琴时的愉快心情。
接下来四句是全诗的关键,也是最精彩的部分。“少年水师貌颇古”,诗人描写了一群穿着古代服装的人正在捕鱼。“十指卷袖如剥葱”,形容他们的手指灵巧,动作熟练快速,好像是在剥葱一般。“初为宫声变羽调”,原来他们弹奏的是宫中乐曲,现在却变成了羽调,听起来像是在变奏曲一样。“雅澹更觉神雍容”,演奏出来的乐曲高雅而深沉,给人以庄重肃穆的感觉。
最后两句是说:这时正值白天太阳正高的时候,四周万木葱郁,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西风吹拂下蝉鸣声不断,好像人们在举行一种盛大的宴会。诗人用“吹蝉得志竞清啸”来形容这一情景,表达了自己对于自然美景的向往和赞美之情。
全诗通过对一幅山间雨后景象的刻画,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