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子扫空桓氏业,窟郎荡尽李家风。
前人留得儿孙立,何患鸾枝不长桐。
【注释】
桓氏:指春秋时齐国的桓公。窟郎:窟室中的郎君,指公子喜。李家风:指唐代诗人李贺的诗风。前人:指李贺的父亲李晋肃。鸾枝:传说中鸾鸟的羽毛,用来比喻美好的事物。桐:这里泛指梧桐树。
【赏析】
这首诗是元好问为李贺作的《李长吉集》所写的序言。李贺,字长吉,唐郑州荥阳(今河南郑州)人。他少聪慧,有神力,文章奇伟,曾以“韩愈、柳宗元之门下士”自居,与当时著名文人如李白、杜甫等交游,其诗多悲壮奇丽之作。但一生屡试不第,穷愁潦倒中死去。
这首诗的原文如下:
元子扫空桓氏业,窟郎荡尽李家风。
前人留得儿孙立,何患鸾枝不长桐。
译文:
元子扫除了桓氏家族的功业,窟郎荡尽了李家家族的风流。
前人的子孙能够立于天地之间,何愁鸾枝不长在梧桐树上。
赏析:
这首诗用“元子”和“窟郎”来代称李贺和他的父亲李晋肃父子二人。“扫空”、“荡尽”这两个词语都表明了李贺的才华超过了他的父亲李晋肃,他的诗歌超越了李晋肃。而李晋肃作为李贺的父亲,也有着深厚的文化修养和高远的志向,因此他的后代子孙才能在社会上立足,不会因为李晋肃的地位而受到压抑。最后两句更是直接表达了对李晋肃的赞赏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