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行郁罗天,终古同此轮。
死魄复生魄,一点存者神。
我来万山底,举眼无似人。
惟月独知我,寂历常相亲。
而我亦知月,爱其日日新。
今夕自今夕,不踏昨夜陈。
凉边蔗境佳,静里大羹真。
却书对月坐,扫空翳根尘。
络纬无寸丝,轧轧夜向晨。
路晞胡不归,貂裘弊苏秦。
【解析】
此为五言律诗。“官舍见月”首联,写诗人在官舍看到皎洁的月亮,心中涌起对它的无限喜爱之情。“月行郁罗天”,写月光从天空洒落下来,照亮了大地;“终古同此轮”,“轮”指月亮,意为月亮是永恒的。“死魄复生魄,一点存者神”,写月的阴晴圆缺变化无穷,而那永恒的月亮却永远不变,仿佛是一个有灵性的神物。“我来万山底,举眼无似人”,写作者来到山脚下,放眼望去,四周一片荒凉,连一个像样的人也没有。“惟月独知我,寂历常相亲。”两句说只有明月知道作者的心情,它静静地陪作者度过寂寞的夜晚。“而我亦知月,爱其日日新。”作者也深知月亮的运行规律,喜欢它每日都以不同的面貌出现。
第二联写自己来到山脚下,看到周围一片荒凉的景象,感到孤独和寂寞。“今夕自今夕,不踏昨夜陈”意思是说今晚从今开始,不再去追寻往日的踪迹。“凉边蔗境佳,静里大羹真。”甘蔗生长在阴凉的地方,甘蔗的甜味醇美;大锅里盛满了美味的汤羹,让人心旷神怡。这两句通过写蔗境与佳、静中之羹来表现自己的清高孤傲。“却书对月坐,扫空翳根尘。”意思是说放下手中的书,对着明亮的月亮坐着;扫除心灵中的杂念,使自己的心地清净。“络纬无寸丝,轧轧夜向晨。”蟋蟀没有一根细如毫厘的腿,却发出清脆悠远的声音,它们不停地叫着,一直到天亮。
第三联写自己独自坐在月下,看着天上的月亮,思考人生。“路晞胡不归,貂裘弊苏秦”意思是说路途遥远而艰难,何不早日回家;穿着破旧的貂皮袍子,就像苏秦一样奔波在外。
第四联写自己独自一人坐在月下,望着天上的月亮,感慨人生的艰辛。“路晞胡不归,貂裘弊苏秦”两句的意思是说路途遥远而艰难,何不早日回家;身穿破旧的貂皮袍子,就像苏秦一样奔波在外。
尾联写自己独自一人坐在月下,望着天上的月亮,感叹人生的美好。“路晞胡不归,貂裘弊苏秦。”“路”指道路,“晞”指晒干,意为路遥难走。“胡不归”即为什么不回家,“貂裘弊苏秦”指身着破旧的貂皮袍子,就像苏秦一样奔波在外。
【答案】
译文:
月色照耀着郁郁葱葱的天空,它始终都是一轮不变的明镜。
月的阴晴圆缺变化无穷,可那颗永恒的月亮却始终不改变。
我从山脚下来到山顶,举目四望却没有一个人影可以相比。
月亮知道人世的冷暖,总是静静地陪伴着我度过每一个寂寞的夜晚。
我也了解月亮的运动规律,欣赏它每日都以不同的面貌出现。
今夜就是今夜,再也不去追寻往日的踪迹。
凉爽的夜风中甘蔗长得又快又多,静夜里大锅里盛满了美味的汤羹。
放下手中的书,对着明亮的月亮坐着;扫除心灵中的杂念,使自己的心地清净。
蟋蟀没有一根细如毫厘的腿,却发出清脆悠远的声音,它们不停地叫着,一直到天亮。
路遥难走啊你为什么不回家?穿破的貂皮袍子就像苏秦一样奔波在外。
赏析:
这首诗写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冬十月。当时苏轼任徐州太守。诗人因不满守边的大将李宪的侵扰边疆的行为而作此诗。诗的前四句写诗人在官舍看到皎洁的月亮,心中涌起对它的无限喜爱之情。“月行郁罗天,终古同此轮”两句写月光从天空洒落下来,照亮了大地;“死魄复生魄,一点存者神”两句写月的阴晴圆缺变化无穷,而那永恒的月亮却永远不变,仿佛是一个有灵性的神物。“而今夕自今夕,不踏昨夜陈”两句意思是说今晚从今开始,不再去追寻往日的踪迹。“凉边蔗境佳,静里大羹真”。两句的意思是说凉快的夜风中甘蔗长得又快又多,静夜里大锅里盛满了美味的汤羹。“却书对月坐,扫空翳根尘”。“却书”意思是放下手中的书,“对月坐”意思是对着明亮的月亮坐着。“扫空”意思是扫除心灵中的杂念。“翳根尘”意思是使心灵得到净化。“络纬无寸丝,轧轧夜向晨”。“络纬”指蟋蟀没有一根细如毫厘的腿,“轧轧”形容蟋蟀叫声的节奏感强。两句的意思是说蟋蟀没有一根细如毫厘的腿,却发出清脆悠远的声音,它们不停地叫着,一直到天亮。这两句通过写蟋蟀的鸣叫来表现自己的清高孤傲。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及自己追求高洁、孤傲的人生境界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