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孟怀陶迹已陈,杖藜吊影召魂神。
假书岂料狸为士,带箭宁思鹤是宾。
臂上垂囊灾可代,江边锡宴食多辛。
典衣本欲作重九,冒雪难寻石冻春。
【解析】
1.孟浩然(689—740),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世称“孟襄阳”,与王维合称为“王孟”。他的诗以写自然景物见长,多反映山水田园风光和隐逸生活情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山河、追求闲静生活的情愫。
2.本首诗是作者在重阳节时被友人招邀,因有病未赴,而写的一首七绝,表达了自己不能赴约的苦衷。全诗用词简洁,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
3.译文:我怀念孟浩然的足迹已经被陈迹所湮没;拄着拐杖凭吊身影仿佛召魂的神。假书哪料想狸能做士,箭带岂知鹤可作宾。臂上垂囊灾可代,江边锡宴食多辛。典衣本欲作重九,冒雪难寻石冻春。
赏析:
这是一首应友人之邀而未能赴席之作。诗中既表谢意,又表遗憾,委婉地抒发了对朋友的一片深情。
第一句:“忆孟怀陶迹已陈”,回忆孟浩然的踪迹已经消逝。“孟”是诗人的朋友的名字,“陶”是孟浩然的字。这一句点明题旨。第二句:“仗藜吊影召魂神。”拄着拐杖凭吊身影仿佛召魂的神。“藜”,是一种草,古人以为其叶可以制酒;“杖藜”即拄着拐杖的意思。第三句:“假书岂料狸为士,带箭宁思鹤是宾。”假书难道会想到狐狸可以做士吗?箭带上箭袋,难道会想到鹤可以做宾吗?“狸”指狐狸,传说古代有人把玉簪系在狐狸尾巴上,用以招狐引兔,后来用来比喻奸佞之徒。“鹤”指仙鹤,传说古时候有个渔人得到一个神龟,它答应帮助他捕鱼,但渔人不听从神龟的话,结果被神龟杀死,而神龟的左脚却被渔人砍断了,这就是“左脚斩鳖,右脚钓客”的故事。这两句诗运用反问手法,表明自己对此事早已知道,所以没有放在心上,也说明自己的清高。第四句:“臂上垂囊灾可代,江边锡宴食多辛。”手臂上的药袋可以代替灾难,江边的宴席吃多了会感到痛苦。“垂囊”就是挂着药囊的意思。这两句诗通过想象,进一步表明自己不想去的原因。第五句:“典衣本欲作重九。”“典衣”就是典当衣服的意思。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本来打算借重阳节这一天好好地过一过,没想到却要因病推迟了。第六句:“冒雪难寻石冻春。”“石冻”是指石头上凝结的冰。这两句诗意思是:冒着大雪去寻找冰冻的石头,却找不到春天。这两句诗表明了作者因生病无法赴约的苦衷。最后两句:“重阳佳节谁家设?”“重九”指重阳节。这两句的意思是:在这个美好的节日里,谁家准备这样热闹的筵席呢?这两句诗表达了对自己不能参加宴会的遗憾之情。
这首诗采用七言绝句形式,语言朴实简练,感情真挚深厚,意境深远含蓄。
参考译文:
怀念的是孟浩然的足迹已经消散。拄着拐杖凭吊身影仿佛召魂的神。假书哪料想狐狸可以作为士,箭上箭袋怎能想到鹤可以做宾。手臂上悬挂着药袋灾难可以替代,江边宴席食物太多感到痛苦。典当衣裳本打算在重阳节好好庆祝一番,冒着大雪难以找到冰冻的石头。
赏析:
这是一首七绝诗,也是组诗中的第七首。诗人因病未能赴约,写下此诗表达自己的苦衷和遗憾。
首句“忆孟怀陶迹已陈”回忆孟浩然的踪迹已经消散。“孟”是诗人的朋友的名字,“陶”是孟浩然的字。“陶”字在这里是双关语。一方面陶渊明曾写过《归园田居》五首,其中第二、三、四首都是写田园生活的,可见陶渊明是个爱隐居的人,所以这里用“陶”字暗指孟浩然。另一方面陶渊明的名号是“孟德”,所以这里用“孟”字表示敬仰。
第二句“杖藜吊影召魂神”拄着拐杖凭吊身影仿佛召魂的神。“杖藜”即拄着拐杖,“吊影”即凭吊身影。“召魂神”即招魂的神。这里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写了孟浩然的高尚人格。
三四句“假书岂料狸为士,带箭宁思鹤是宾”假书难道会想到狐狸可以做士,箭带难道会想到鹤可以做宾。“狸”和“狐”音近义同,都是指狐狸。“鹤”指的是仙鹤。“士”和“宾”分别指士人和宾客。这两句诗运用反问手法,表明自己对此事早已知道,所以没有放在心上,也说明自己的清高。
五六句“臂上垂囊灾可代,江边锡宴食多辛”手臂上的药袋可以代替灾难,江边的宴席吃多了会感到痛苦。“垂囊”就是挂着药囊的意思。这两句诗通过想象,进一步表明自己不想去的原因。
七八句“典衣本欲作重九,冒雪难寻石冻春”典故衣服原本打算在重阳节好好庆祝一番,冒着大雪难以找到冰冻的石头。这两句诗表明了自己的苦衷。因为自己身患疾病,不能赴约。
这首诗采用了七言绝句形式,语言朴实简练,感情真挚深厚,意境深远含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