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怜潇洒近城闉,来往何曾问主人。
列岫晓昏云郁郁,流泉秋净石粼粼。
陆机诗就伏招隐,班固文成正答宾。
愁见西峰日将暮,却驱羸马入埃尘。

【注释】

1.张寺丞鸣玉亭:即“鸣玉亭”。鸣玉亭是晋代的一处名胜,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西郊的龙门山南麓。据《晋书·山简传》记载,山简曾隐居于此。

2.怜:喜爱、怜悯。

3.潇洒(shǎ xiāo):洒脱超脱的样子。

4.城闉(yīn):城墙。

5.列岫(xiù):连绵起伏的山峰。

6.陆机(lù jī):东晋文学家,字士龙,吴郡(今江苏苏州)人。他隐居在鸣玉亭附近的龙门山中,创作了许多优美的诗歌。

7.伏招隐:指隐居。招,招引;隐,隐居。

8.班固(bān gù):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他曾为《汉书》作序,文辞典雅,被尊称为“班马”,这里用“正答宾”表示其著作风格与汉班固相仿。

9.却驱羸马入埃尘:却,反而;羸(léi)马,瘦弱的马;埃,尘埃;尘,尘土。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鸣玉亭欣赏自然美景时所感受到的孤独和落寞。

开头两句“张寺丞鸣玉亭书事”,交代了作者的身份——一位隐居鸣玉亭附近的张寺丞。鸣玉亭是一处著名的风景名胜区,诗人在这里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清新空气和宜人的景色,心中充满了喜悦。然而,尽管他喜欢这里的环境,但他并没有在这里久留,而是选择回到繁华的城市中去追求自己的理想。

接下来三句“为怜潇洒近城闉”,“为”字有“因为”的意思,“怜”字有“怜悯”的意思,表达了诗人对鸣玉亭环境的赞赏之情。他认为鸣玉亭的环境十分清雅,远离城市的喧嚣和纷扰,非常符合他的品味。同时,也暗示出他对城市生活的厌倦和无奈。

接下来的四句“来往何曾问主人”,“来往”指的是往来于城市之间,“何曾”则是“从未”、“没有”的意思,表明诗人虽然经常到鸣玉亭来游玩,但从来没有主动去拜访过张寺丞,只是默默地欣赏着美景。这既表现了他的谦逊和礼貌,又流露出他对鸣玉亭主人的敬仰之情。

五、六句“列岫晓昏云郁郁”,“列岫”指的是连绵起伏的山峰,“云郁郁”则形容云雾缭绕的景象,给人一种朦胧而神秘的感觉。诗人在这里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其中。

接着两句“流泉秋净石粼粼”,描述了鸣玉亭内清澈流淌的溪水和石头上反射出的光泽。这不仅让人感到宁静和舒适,也让读者更加陶醉于这个美丽的环境中。

最后两句“陆机诗就伏招隐,班固文成正答宾。”引用了两位古代文学家的典故来表达自己的观点。陆机是晋朝时期的文学家,他在鸣玉亭附近的龙门山中隐居,创作了许多优美的诗歌;而班固则是东汉时期的史学家、文学家,他在给《汉书》作序时,用典雅的文字来描述自己的写作风格,与汉班固相仿。这些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古代文人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最后两句“愁见西峰日将暮,却驱羸马入埃尘。”则是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感慨。当他看到夕阳西下时,不禁心生愁绪。这时,他突然想到要回家去,于是便驱散自己的忧愁,骑着瘦弱的马进入了尘世之中。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痛苦。一方面,他渴望自由自在地生活;另一方面,他又不得不面对现实的压力和责任。这种矛盾让他感到非常苦恼和无助。

整首诗通过描绘鸣玉亭的美丽景色和诗人在其中的感受,表达了他对于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于人生哲理的深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