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压西城埤堄重,使君才思浩无穷。
芳樽泛出陶潜菊,健笔吟成老杜风。
西座一时飞大白,双旌尽晚卷深红。
自怜远迹违高会,九月篇章亦幸同。

和孙叔康九日三首

楼压西城埤堄重,使君才思浩无穷。

芳樽泛出陶潜菊,健笔吟成老杜风。

西座一时飞大白,双旌尽晚卷深红。

自怜远迹违高会,九月篇章亦幸同。

注释:

  1. 楼压西城埤堄重,使君才思浩无穷 - 楼压西城,指的是楼阁的轮廓在西边的城下显得格外显著。埤堄,即低洼之地,用来形容地势的高低起伏。使君,是对地方长官的尊称。才思浩无穷,意味着才智和思想极为深邃、广大。
  2. 芳樽泛出陶潜菊,健笔吟成老杜风 - 芳樽泛出,指的是斟满美酒的动作。陶潜菊,指的是陶渊明的菊花。老杜,是杜甫的别称。健笔吟成,形容文思敏捷,挥笔如飞。老杜风,指的是杜甫诗歌中的风格和特点。
  3. 西座一时飞大白,双旌尽晚卷深红 - 西座,指的是坐在西边的座位。大白,指的是大酒杯,这里指代的是酒。双旌,是指两个旗帜,这里可能指的是官员的仪仗。晚卷深红,指的是傍晚时分,红色的旗帜随风飘扬,如同一幅美丽的画卷。
  4. 自怜远迹违高会,九月篇章亦幸同 - 自怜,指的是自己感到可惜或遗憾。远迹,指的是远离家乡或故土。违高会,指的是错过了重要的聚会或盛会。九月篇章,指的是秋天的诗文作品。幸同,指的是有幸与大家共同欣赏这些作品。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以赞美秋景和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为主题,通过描写楼台、菊花、酒宴、旗帜等景物,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生活的热爱。同时,也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素养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从第一句“楼压西城埤堄重”开始,诗人便以楼台的巍峨壮观为背景,描绘了一幅秋日的壮丽景色。这里的“楼压西城”既形象地描绘了高楼耸立于西城之上的景象,又暗示了诗人对家乡的眷恋之情。而“埤堄重”,则进一步强调了这座楼台的高大和雄伟,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立体而生动。
    第二句“使君才思浩无穷”则转入了主题,诗人将目光转向了这位使君(可能是指诗人的朋友或上级官员)身上。这句诗不仅赞美了他的才华和智慧,更表达了对他深深的敬仰和感激之情。在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浩无穷”这一形容词组,既形容了对方的才思之广博,又赋予了其深远的内涵和意义。
    紧接着,第三句“芳樽泛出陶潜菊”则转向了饮酒的场景。诗人用“芳樽泛出”来形容斟满美酒的动作,而“陶潜菊”则是引用了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里既点明了饮酒的主题,又巧妙地融入了陶渊明的典故,使得整句诗更具文化内涵和诗意。
    第四句“健笔吟成老杜风”则进一步拓展了话题。诗人将“健笔吟成”与杜甫的诗歌风格相提并论,既赞美了对方的文才,又表达了对其作品的高度赞赏。而“老杜风”则直接点明了对方所擅长的风格和特点,使得整句诗更加凝炼而富有力度。
    最后一句“西座一时飞大白,双旌尽晚卷深红”则回到了宴会的场景。诗人用“一时飞大白”来形容酒杯在空中飞舞的情景,而“双旌尽晚卷深红”则描绘了晚霞映照下的旗帜飘扬的画面。这两个场景虽然看似互不相干,但却又共同构成了一幅热闹而和谐的画面。
    这首诗通过对楼台、菊花、酒宴等景物的描绘和对朋友才华、文风的赞美,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惜和对生活的热情。同时,诗中也蕴含着诗人深沉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得整首诗既有深度又有美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