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道持危国,无人识素书。
屡惊时易失,更觉意难如。
莽莽旌旗暗,纷纷组绶纡。
白云一天地,今日又迁居。
【解析】
这是一首边塞诗,描写的是初到青湘闻安仁帅司被曹成所袭的情境。“有道持危国”,诗人认为在危难之时能够坚守节操的人是值得称赞的,所以这里说“有道”即有志于国家安危之人;“无人识素书”,意思是说那些没有见识的人不理解自己的心意,所以“素书”指自己所写的诗篇;“屡惊时易失”,意为多次感到时间在变化之中,而自己却无法适应这种变化,这里的“时易失”即是指时间的流逝和世事的变化; “更觉意难如”意思是说虽然已经感到时光飞逝、世事变迁,但是仍然觉得心中难以安宁;“莽莽旌旗暗,纷纷组绶纡”,意思是说旌旗暗淡而纷乱,绶带曲折而纠缠,形容边关战乱的紧张气氛;“白云一天地,今日又迁居”,意思是说天空中白云飘荡,大地间战火连绵,今天又有战事需要转移,这里用天和地说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和灾难。
【答案】
译文:
有志于国家安危的人啊,你身处危难之时不思进取,竟然沉溺于享乐。
你屡次感到时间的流逝和世事的变化,可是你的心境并不安定。
你旌旗暗淡而纷乱,绶带曲折而纠缠。战乱的烽烟弥漫着天地,如今你又被迫迁移。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为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初入梓州的途中所作,反映了当时战乱频繁、百姓流离失所的现实生活。
首联写诗人初到青湘听说安仁帅司为曹成所袭,诗人感慨不已。有志于国家安危的人,应当有远大的志向和抱负,然而诗人却在安仁帅司被曹成所袭的情况下无动于衷,反而沉溺于享乐。这一方面说明诗人对于国家安危漠不关心,缺乏政治责任感,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对个人名利地位的贪恋。
颔联写诗人对时局的忧虑。时局的变化是诗人所关注的,然而诗人却不从正面去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是在反问中表达对时局变化的关注。诗人认为时间在不断流逝,而自己却无能为力,这充分表明了诗人对于时局的担忧和不安。
颈联写诗人对时局变化的忧虑。诗人以“莽莽”“纷纷”两个形容词写出旌旗的昏暗和绶带有如丝线一般缠绕的情景。这些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充分表现了边关战乱的紧张气氛。在这里,诗人运用比喻手法,把战乱比作天与地,既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和灾难的恐惧,又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给人们带来痛苦的同情。
尾联写诗人对时局变化的忧虑。诗人以“白云”和“天地”为喻,表达了自己对于战争的看法。他认为战争给人们带来了苦难和灾难,而自己又不得不离开家园,继续忍受战乱的痛苦。这里的诗句充满了忧国忧民之情。
这首诗通过对诗人所见、所闻、所感的真实描绘,真实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于战争的担忧以及对于国家未来的关切。